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基层治理是直接面向人民群众的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基层治理是否有效决定着经济社会是否能持续发展、繁荣和稳定。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不仅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更对新时代基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广大基层工作者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利用网格化等基层治理方式广泛发动群众,构筑起防控疫情的坚强堡垒,进一步凸显了基层治理的重要性。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不断总结基层治理的有效方式方法,努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才能走出一条务实高效的基层治理之路。
网格化社会治理是一种融技术创新与组织、制度变革于一体的基层治理模式。网格化社会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路径。国家基本治理结构的合理化和基层治理活力的激发是实现基层高效治理的前提。而基层治理活力如何有效激发是基层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网格化作为完善基层治理体制、推进基层治理精细化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大实践创新,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基层治理活力,而且能大力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网格化社会治理是加强各级党政机关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联系、重新调适优化群众路线的有效方式。“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开创新时代社会治理新局面,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是制胜秘诀。网格化通过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共同体,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的优势转变为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效能,实现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联动的共治模式。
基层治理要平衡常态治理“碎片化”与非常态治理“动员化”的协调转换。当前,我国社会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基层,基层治理必须建立常态治理与非常态治理的协调转换机制,实现资源的快速有效整合与配置,解决基层社会问题。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网格化精细管理有效阻止了疫情在我国的蔓延,不仅把我国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对疫情的防控阻击优势,而且,也通过这场人民战争检验和完善了基层网格化治理机制。基层治理既要建立日常工作机制,实现治理的规范化;又要建立应急工作机制,保持治理的灵活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机制切换,以提高治理效能。
从“微改革”入手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与宏大的改革方式相比,“微改革”往往以问题为导向在离群众最近的领域进行改革创新,在公共服务供给的距离、时间、内容和方式等多方面方便人民群众。“微改革”推动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各地推进的“微改革”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地方治理效能、提升地方治理能力,而且能够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最大程度发挥政策的集成效应。
基层高效治理离不开“小巷总理”,“小巷总理”既是一支基层治理队伍,也代表了一种基层治理模式。帮扶困难群体、化解矛盾纠纷、消除安全隐患……这些琐碎却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工作,深刻记录了“小巷总理”的付出与贡献。“小巷总理”的积极性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的重要因素,他们既承担国家意志,又面向居民需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发挥着维护基层稳定、服务居民的重要作用。“小巷总理”的任务多、事情杂,关乎基层治理乃至国家治理的成效,为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要创造条件让“小巷总理”成为更积极的治理实践与创新力量。
“下沉干部”是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是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的可靠力量。社会治理工作中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疫情防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干部下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干部下沉的着力点在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不是简单地落实政令;要“向下用力”有效融入基层治理,借助现代科技力量和智慧治理技术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区是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只有基层社区治理有序,国家治理才能稳定有序。因此,在推进社会治理机制创新过程中,要重新认识社会、发现社会,以网格化管理为组织架构和制度基础,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探索新时代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战略路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