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不变的初心

玉林日报-玉林新闻网 2019-12-25

市民在李明瑞俞作豫纪念馆内学习回顾李明瑞、俞作豫和红七军、红八军的红色事迹。

李明瑞俞作豫纪念公园一角。

  1912年,北流县立高等小学,十五岁的少年李瑾瑞文武双全、风华正茂,是老师们最喜爱的孩子。这一年即将毕业,少年偏居一隅,却心怀家国,秉持着自小立下的志向,写下了一篇名叫《论岳飞》的文章,愿作大英雄,为国家民族扫除外侮。

  家境贫寒,就连继续学业都很困难,可少年的心是火热的。他写下了“还我河山”“精忠报国”八个字,贴在自己的床头。土墙斑驳,像极了国家残破的版图,在岁月洗礼中静静矗立着,等待着少年长大,山河重整。

  十七年后,少年已成了名满天下的将军,他坐在一盏昏黄的油灯下,提笔给远在家乡的父母写了一封信:“……从孩提起,你们教诲我学习岳飞,精忠报国,为民献身,如今我立志照办了,为中华民族献身而后已……”

  这一年冬天,已经改名李明瑞的北流骄子擎旗于西南龙州,毅然放弃所有,投身于革命洪流。自此舍生忘死,不当官老爷,为人民做长工,一如少年时立志所为,成了一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时值百色起义九十周年,玉林日报特别报道组记者重走红七军、红八军的革命道路,追忆李明瑞、俞作豫等革命先辈的足迹,就是为了找到信仰的原点,汲取红色源头的精神力量。一路行来,我们从历史的这一端回头凝望,透过那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幅幅染血的文书,才明白九十年前的风云变幻中,什么是真正的初心不改、使命不渝。

  革命的大幕,就在少年的笔触下拉开,红色烈火,亦在少年心中勃发。北流,正是这一切波澜壮阔历史进程的发端。

  那就扯一把枯草为香

  李明瑞在龙州昏黄的灯光下写信给家人。他向父母袒露心声,直言难以尽孝的苦楚,向妻儿交代家事,要他们学会自立,向远在日本求学的三弟李毅生重申志向,剖析革命的艰难。

  去龙州的路上,一封封书信由二弟李静生带着辗转奔赴远方。而与此同时,各方的“劝说”和利诱也接踵而至。

  北伐名将李明瑞跟了共产党,这消息让很多人寝食难安。蒋介石及李、白、黄等各派系反动势力绝不肯让李明瑞这位虎将投向红色阵营。为此,他们甚至暂时放下彼此敌对的立场,各施各法,都想把李明瑞拉到自己一边。一时间,说客纷纷奔向龙州,软硬兼施。

  第一个来的是国民党中央荐委的广西省政务特派员颜德忠。他带来十五军军长和广西省主席的任命状,希望李明瑞立即通电就职,以奠定广西政局,结果被李明瑞骂走了。接着蒋介石又派与李明瑞有过旧谊的海关监督唐海安来,唐除带来“广西省主席”兼“十五军军长”的任命状外,还带上签有蒋介石手迹的60万大洋的支票。李明瑞又一次断然拒绝。

  此后半个多月间,汪精卫发来特急密电、绝密信,许以委任第八路军总指挥。李宗仁也派人传话:“只要不上共产党的船,什么条件都可商量。”

  来者接踵,函电纷驰。但男儿心如铁,试手补天裂,李明瑞甚至不惜和家人断绝一切来往,把余生都交给革命。

  特别报道组采访到了李明瑞的曾孙李开明,他说家里人一直记着李明瑞当年的一番对话。

  “他说男人当兵打仗,枪声一响就要把生死置之度外。后来我们家里人就问他,如果你死了,家里人没钱给你烧香,那怎么办?他说那就扯一把枯草为香吧。”

  大将军战死郊野,儿孙辈拔草为香。李明瑞从干革命之初,就已经做好了为革命事业默默牺牲的准备。这绝非一时冲动的意气用事,而是自幼树立的人生观。

  朱砂地李家,在北流是人才辈出的名门。李明瑞的曾伯祖父,就是大名鼎鼎、“才压三江”的清朝复元李绍昉。到李明瑞父亲一辈,为祖父母的丧仪而卖尽田产,家道中落,不得不迁居十里外的平旦村,佃田耕种为生。到李明瑞五岁时,父亲李云东前往岭峒村当教书先生,明瑞随往,住外祖父家,与俞作相等表兄弟一起生活。

  李明瑞的舅父俞崇阶是清朝的武秀才,为李明瑞的军事生涯做了最早的启蒙——李明瑞自幼练习武术,后来上中学的时候还在学校里组织建立了武术队。同时,他从小听父母和舅舅讲故事,尤其对岳飞的故事最感兴趣,上高小的时候还专门组织了岳飞研究小组,成天拉着同学们一起聊岳飞。

  二十一岁那年,李明瑞从玉林五属中学毕业,因为家贫无法继续读书,只能回家务农。

  北流乡间,田垄上孤独的身影,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显得格外刺眼。眼见儿子志在四方,向来知书达理的母亲俞庭煌狠心卖掉了家里养的一头猪,凑够二十个“东豪”(当时使用的银元),让李明瑞去广东读大学。

  这笔钱对于一向贫困的李家来说已是笔很大的开销,但是对于读大学这件事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李明瑞怀揣着母亲的期盼,只身前往广东。到了广东之后,他想方设法仍然无法凑够大学学费。幸好,当时陆川县出了个将军林虎,正在广东任陆军第二军军长。李明瑞的表兄俞作柏在林虎部担任连长,向林虎推荐了李明瑞。李明瑞文武双全,深受林虎器重,当时就推荐他进入云南讲武堂韶州分校学习。从此开启了一代名将的戎马生涯。

  两年后,李明瑞以优异成绩毕业,到桂军中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等职。北伐战争中,他历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旅长、师长、副军长,率部参加了贺胜桥、箬溪、德安、王家铺、龙潭等战役战斗,屡建战功,被誉为北伐“虎将”。

  谁也没想到,这位在旧军队叱咤风云的青年将军,竟然能放弃一切名利,拒绝了所有诱惑,义无反顾地脱下呢料将官大衣,穿上土布军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让我再看母亲一眼”

  俞作柏是影响了李明瑞一生的人。作为俞家兄弟里的年长者,俞作柏早年投身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早在1910年就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他加入广西学生军参加北伐,后和黄绍竑、白崇禧等一起考入武昌陆军中学,又一起升入保定军校第三期习步科,一起回到广西陆军第1师当见习官。

  俞作柏早年在广州与孙中山、鲍罗廷交往时,接受了鲍罗廷赠送的许多革命书籍,内有《共产主义ABC》《共产党宣言》《革命周刊》《向导》等。李明瑞就是在俞作柏这里,接收到了共产主义的熏陶教育,这为他后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旧军队走向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后来李明瑞与俞作柏、俞作豫和中共广西省委书记朱锡昂等定下了“先倒桂后反蒋”的策略,俞作柏主政广西,李明瑞成为广西军事主官,两人同情工农运动,主动接触共产党人,通电反蒋,失败后带领部队前往百色、龙州一带,是为百色起义的先声。

  然而俞家兄弟中,最为人所知的,还要数老幺俞作豫。

  俞作豫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和表兄李明瑞同窗几年,两人意气相投,情同手足。

  1915年,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企图迫使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即历史上的中日“二十一条”。消息传遍国内,举国哗然。此时俞作豫只有十五岁,正在北流县城中学读书,他义愤填膺,加入了当地进步师生组织的讨袁反日示威游行。

  1917年,俞作豫也投奔军营,在哥哥俞作柏的安排下,到设在燕塘的西南护法军第二军讲武堂学习军事。1920年从讲武堂毕业后,俞作豫先后在护法军、定桂讨贼军、国民革命军中任过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北伐战争期间,俞作豫在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二旅任第三团团长。

  在著名的贺胜桥战役中,大名鼎鼎的叶挺独立团从正面主攻,遇到了敌人的抵抗,连攻数日未克。俞作豫奉命率全团人马从敌侧面发起攻击,给正面攻击部队以有力的支援,一举击败了当时实力最强的吴佩孚的部队。

  然而1927年,白色恐怖忽然而至,大革命失败,俞作豫同情共产党人,在军队中受到白崇禧的打击,愤然离开,先后到上海、广州寻找共产党。同年10月,他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参加了党领导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广西,成为兄长俞作柏、表兄李明瑞与党组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直接参与了对桂系军阀和蒋介石的斗争。

  1930年初的龙州起义,是俞作豫短暂一生中最耀眼的时刻。

  1929年10月中旬,俞作豫带领警备第五大队开赴龙州,并以龙州督办的身份出面理政。他紧密联系贫苦百姓,开展清匪反霸斗争,果断地处决了深为当地人民所痛恨的反动县长黄肖鹏,接着将当地的零星武装和绿林队伍加以收编、改造,亲自给士兵上教育课,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又开办了军事政治学校,自任校长,培训军队干部,将原来的几百人队伍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数千人的武装队伍。

  1930年2月1日,俞作豫在龙州宣告举行武装起义,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下辖两个纵队)和左江地区革命委员会同时宣告诞生,由红七军、红八军总政委邓小平兼任红八军政委,李明瑞为红七军、红八军总指挥,俞作豫任红八军军长。

  1930年3月底,龙州起义失败。俞作豫突围后取道家乡,联络党组织,准备前往香港继续革命。

  此前,为了筹备龙州起义,俞作豫已经很久没有回到家乡。家中父亲刚刚过世,母亲正在悲伤之中,知道他投身于革命,担惊受怕,必然会挽留不放。

  一边是革命道路必须付出的牺牲,一边是慈母对儿子的思念——这是那个沉重年代压在每一位革命者身上的痛苦抉择。俞作豫踟蹰良久,不敢迈进家门。他央求熟识的亲戚,想方设法让母亲出门走走。“让我再看母亲一眼。”

  那天母亲出门放鸭子,俞作豫躲在自家屋旁祠堂的小阁楼上,远远注视着母亲的身影,看了很久很久。当晚,他就匆匆离开家乡,前往香港。

  这一去,他再也没能回来。

  谁尽吾力之所能及

  香港,是俞作豫人生的转折之地。他在这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也是在这里,他被叛徒出卖,遭到围捕,英勇牺牲。

  时值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期,大批共产党人被反动当局杀害。然而俞作豫声名赫赫,敌人希望他能屈服,百般威逼利诱。在狱中,俞作豫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绝不投降。

  1930年9月6日,俞作豫就义于广州红花岗,享年29岁。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领袖赵世炎在英勇就义前曾经说过,“革命就是要流血的,要改造社会必须付出代价。”

  在那个时代,充斥着流血和牺牲,共产党人不怕死,也早已做好了随时付出代价的准备。

  真正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绝望。纵观中国革命史,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全国解放,28年的艰苦奋斗,无数青年人染白了头发,无数英才倒在血泊里,这是一条何其漫长的道路。对于很多人来说,道路漫长得近乎没有止境,看不到革命成功的希望。

  初心不改,是要在时间残酷的冲刷中接受考验的。只有经历一次次波折磨难,在漫漫长路上依然秉持理想信念,才能真正地不负初心,抵达光明。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时刻,李明瑞身为旧军队的高级将领,不顾牵连保护住了部队中的共产党员。他的秘书姜祖武就是其中之一。

  在俞作柏、李明瑞主政广西期间,执行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支持共产党恢复工农群众运动。南宁、百色、龙州及桂东南等地的农民运动迅速发展壮大,短短几个月,广西迅速扭转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革命转入低潮的白色恐怖局势,出现了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国共合作局面。

  1928年,第七军驻扎武汉期间,在李明瑞的保护下,一批共产党人进入当时的桂系部队,其中有一个名叫王正林的小伙子,二十一二岁,被安排在李明瑞的第一师司令部传令班当传令兵。他为人机灵、有勇有谋,最难得的是有一身好把式。同样酷爱武术的李明瑞对他极为赏识,把他提拔为传令班班长,甚至答应提升他为侍卫官。

  此后风云突变,李明瑞秘密回到广西开展“倒桂反蒋”工作,王正林因为被举报有“赤色嫌疑”不得不离开部队。直到三年后,李明瑞率领红七军辗转七千余里抵达江西,乐昌强渡战之后,经过几番恶战,终于在江西永新县天河镇与张云逸率领的红七军余部成功会合。欢庆的人群中,李明瑞见到张云逸身边同行的正是王正林。

  只不过此时王正林已经叫王震了,是湘东独立第一师三团团政委。两人热情握手,相顾大笑——五十多年后,饱经风霜的王震出任国家副主席,成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者。

  历史往往在某些时刻产生复杂的巧合。李明瑞不顾风险在最危难的时刻保护共产党人,留住了这个国家未来的希望。

  他似乎是一位天生的斗士,注定要和共产主义理想同路而行。他深刻地明白革命是漫长的、痛苦的,甚至很大可能他将无法活着走到终点。但他又深信自己肩负着一种使命,就是将革命的火炬高高举起,奋力前进,直至交给后来人。

  “革命未必自我而成功,惟尽吾力之所能及。”龙州昏黄的灯光下,李明瑞在给留学日本的三弟李毅生的信里如是写道。

  1931年10月,因为“左倾”错误路线,李明瑞在江西于都县“肃反”中被冤杀,时年仅35岁。

  “高官厚禄如粪土,为民效劳堪清高。革命志坚如磐石,愿为壮士抗直流。”这是李明瑞在龙州起义前夕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吟诵的诗句。愿为壮士抗直流——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至死不渝,百折不悔。

  千千万万李明瑞、俞作豫这样的壮士血洒长路,让历尽苦难的中国从过去走到今天。他们的精神,共产党人的初心,仍然在这片土地上传承、闪耀。

  原标题:北流,不变的初心

  【责任编辑:覃维】

1人点赞

相关推荐

“共享单车” 出现玉林城
2017-12-10
玉林市与广西大学进行校企合作洽谈
玉林日报|2016-12-07
聋哑人起诉追债, 法院为聋哑人准备了一场无声的庭审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