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堂——西街的活化石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2020-12-01

普庵堂显得祥和、静谧

屋内的青砖柱子形体优美、坚固

青石板刻录有普庵堂的历史

墙壁上绘有精美的壁画

  从大南里212号曲江春老宅出来,向西走不到200米,便到了普庵堂。这座古建筑在晨光的照耀下,显得祥和、静谧。其正面的两根石柱、灰黑色的青砖墙面,加上旁边一株枝叶朝普庵堂门口伸展的榕树,构成了一幅古趣盎然的唯美画面。

  走进里面,我们看见几位老人安然坐于其中,说起普庵堂这座古建筑时,她们脸上现出自豪之色,“这是玉林最古老的建筑之一,每年都有不少外地游客到这里参观。”她们说,上世纪二十年代,普庵堂曾作为学堂使用。解放后,成了南观小学二校区,朗朗书声延续了半个世纪。1993年,普庵堂被玉林市政府列为“玉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结构简洁精巧,质朴中透出历史气息

  站在路边,一眼望过去,普庵堂显得朴实无华。青砖墙面呈灰黑色,没有任何装饰,带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前面两根饱经岁月风霜的石柱,也无任何雕刻图案,静立于两边,像是在诉说着普庵堂的前世今生。门口上方红底黄字的“普庵堂”三个字倒显得异常醒目。如果再细看,会发现封檐板上还雕刻着精美的木雕,一排繁复的花朵雕刻图案,透露出这座古建筑富于匠心的建筑工艺。

  如一般古建筑一样,普庵堂装的也是推笼门。门口黑漆漆的两扇木门,岁月只是改变了它的容颜,却没有摧残其坚硬无比的木质,用手敲之,仍清脆有声。木门槛前面的一排青砖,被踩踏深陷成一个倒着书写的“C”字,表面被磨得非常光滑。这下陷的数厘米深度,装载着的,是普庵堂的历史年轮。

  里面第二进大屋是由6根青砖柱子和2根石柱构成,其中没有墙壁,给人一种空旷通透的感觉。后面两个拱门,也是用青砖砌成。不大,只可容一个成年人通行。正因为其小而显精巧,又因其小巧,走进第一进大屋时,会给人一种“别有洞天”之感。第一进大屋结构相对简单,屋内柱子虽也是青砖砌成,但由于其大而粗,失其柱子之“形”。好在数量不多,看上去还留着柱子之“神”。

  古建筑主要由青砖砌成

  普庵堂始建于明嘉靖23年(1544年),据史料记载,由江西迁来的移民为祭祀南宋普庵禅师而建。清咸丰年间重修。原规模为三进两厢,主体面阔11.8米,进深2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硬山顶砖木结构,灰瓦、青砖墙,正垂脊堆塑各种图案,封檐板雕刻有多种纹饰。后檐下绘有10多幅壁画。经过漫长岁月后,现仅存三进一厢,目前的建筑面积约为526平方米。

  “这座古建筑除了两年前更换过原来的灰瓦之外,其他几乎没有翻修过。”94岁的苏婆婆是普庵堂里的常客,10多年来,几乎天天都会到这里,和其他几位老人共同看护普庵堂。她说,这座古建筑历史悠久,建筑工艺精美,每年都有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观。现场一位来自广东的游客表示,他到玉林经商已有10多年,每年都到普庵堂游玩数次。这座古建筑刻画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每次参观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古建筑普庵堂的最大亮点,便是这里的墙柱、墙壁几乎全是用青砖砌成。在第二进大屋中,共有6根青砖柱子。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青砖柱子与一般的柱子四边都是90度的直角不同,它的四个边角都是凹槽形状,形体显得异常精美,用手触摸之,光滑无比。青砖柱下面是一块截面面积与柱子相当的石蹲,石蹲上下大,中间小,上面凿成花托形状,下边则凿成锥形。中间部分的图案简洁明了,为一个正方形,带着一种大道至简的气度。

  第二进大屋除却6根青砖柱子外,前面还有两根石柱,全部涂成红色。石柱下边同样为石蹲,不过,它的石蹲与青砖柱的石蹲不同,上面为圆形,中间为多边形,下面的四个角都凿成三角形,像四个钉子钉在石蹲上,显得结实牢固。石柱与相邻的青砖柱之间的最上方,还有精美的木雕,雕刻祥云、花朵,形美而神具。

  除却墙壁和柱子几乎全为青砖砌成外,地面铺设的也全是青砖。所以,从门口走到第一进大屋,目光之所及,几乎全是一片灰黑色,单调之中,透着纯粹。

  普庵堂曾为南观小学二校区

  据史料记载,1919年后,普庵堂曾作为学堂使用。时年,十甲(现南观街道一带)在普庵堂建“中区校”(周景初任校长),在四川阁建“西厢校”(杨絮吟任校长),由周景初、龙少观、周建龄、唐用章、杨文鸿等人掌教。据悉,当时不仅住在普庵堂周边的居民小孩,连住在鬱林县城里的不少居民小孩都到此就读。1928年秋,经众人同意,中区校和西厢校“变卖”十甲社头地皮,得银毫2000元,便利用这笔资金,合建十甲小学。

  解放后,由于当时南观小学教室有限,于是又在普庵堂开设了二校区,一至三年级全部设在这里。“我当年就是在二校区就读的。”据朱紫里的居民张东明介绍,当时共在普庵堂设了七个班。班与班之间,用泥砖砌成矮小的围墙作分隔。读到四年级时,学生们就转到南观小学校本部就读。

  张东明介绍,在普庵堂前面的一个社头里,有一块面积约为0.6平方米、厚度约为30厘米的青石板,在石板朝下的一面,就刻录有普庵堂的历史。可惜石板太过厚重,记者无法翻看。

  历经岁月的风风雨雨,西街人用自己的智慧,将普庵堂这座珍贵的古建筑保留了下来,这是一个奇迹。这座西街里的古建筑,诠释着西街人文发展的进程,承载着西街厚重的历史底蕴,俨然成为西街一块活化石。

  原标题:诠释西街人文发展进程,承载西街厚重历史底蕴 普庵堂   西街的活化石

  (责任编辑:李家州)

2人点赞

相关推荐

摩托大军返乡潮来了 听听他们讲回家的故事
2017-01-20
玉林市检察机关依法批捕“4·16”清宁路交通事故肇事司机
玉林市人民检察院|2019-05-25
玉林市红十字救援队成立
2017-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