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克难中之难 交出完美答卷|广西脱贫攻坚收官特别报道

广西日报 2020-11-20 阅读量 862

  2020年11月下旬,广西融水、三江、那坡、乐业、隆林、罗城、都安、大化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加上剩余的660个贫困村、24万贫困人口实现如期脱贫。至此,全区贫困县“清零”,广西脱贫攻坚交出了完美答卷,为中国减贫事业再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久困于穷,穷则思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锁定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靶向深度极度贫困,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凝聚起同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磅礴力量,举全区之力集中攻坚,特别是基本医疗、义务教育、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和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集体经济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实现连战连捷。

  11月16日,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沙坡的万亩现代特色林业扶贫产业园中,务工人员正忙着采摘菊花。近年来,该扶贫产业园在新造油茶林下套种药用金丝皇菊、胡元菊、杭白菊等中草药近3000亩,今年的金丝皇菊鲜花产量达1.5万公斤,产值120余万元。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廖庆凌 通讯员 蒙增师 覃义乐/摄

  建制村道路全部硬化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用背篓从集镇上背回猪仔,猪养大后还得雇请几个壮劳力抬出去。从买到卖都必须攀爬这个洞。”凌云县伶站乡浩坤村一村民说的是村里的“猪笼洞”。现在的“猪笼洞”虽然只是“摆设”,但2008年以前却是千余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交通要道。它垂直贯穿于悬崖峭壁,直通浩坤湖畔的溶洞,因形似猪笼而得名。

  “猪笼洞”是昔日广西乡村交通的一个缩影。贫困地区山地面积高达87.87%,穷乡僻壤,山高路远,群众到乡镇要翻山越岭、步行五六个小时,少数村要走2天,生产生活物资运输都靠肩挑马驮。

美丽的农村公路。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供图

  交通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

  从1998年7月开始至1999年底,广西打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村级道路建设大会战,解决了14个地市97个县2706个行政村近300万人行路难、运输难的问题。

  2000年8月,广西在靖西、那坡、凭祥、大新、宁明、龙州、防城、东兴8个县(市、区)开展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2008至2010年,又在上述8个县(市、区)以及享受边境县待遇的天等、德保两县边境线20公里范围内的村屯,展开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

  路一直在修,力度不减。尽管如此,2015年前,全区仍有3.7万多个自然村屯未通路。

  “如今,村屯修了水泥路,还连接上高速公路。路通了,产业兴了,群众收入连年增加。这些年真真切切的变化让人恍如隔世。”凌云县浩坤村群众的感慨,代表了全区贫困群众的心声。

  2015年以来,广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提速: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慢铁路、国省道为主骨架,县、乡道等为主体的交通路网逐步形成。目前,全区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6000公里,111个县(区)已有102个通高速公路;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771公里,位居全国前列;全区新建建制村通硬化路9645公里,实现所有建制村通硬化道路。“十三五”期间,修建屯级路6.9万公里,2.48万个20户以上自然屯受益,全区7.19万个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砂石以上道路,硬化率达93%。

  承载着群众脱贫致富梦想的乡村公路不断延伸,延伸,再延伸……扶贫路变成产业路、致富路、小康路。

  2019年,百色市田阳新立村农村公路建成,有力带动了沿线芒果、香蕉、秋冬菜、火龙果等农产品的发展。自治区交通运输厅供图

  饮水安全已全面解决

  数公里外取水,靠天然蓄水池取水,家里的水先洗了菜再洗脚然后喂牲畜……多少年来,滴水贵如油恐怕是山区群众的共同感受。

  群众饮水困难,饮水安全堪忧。

  2000年前,全区有850多万农村群众没有供水设施,通过挑水解决日常用水,很多地方常年缺水期达三四个月。遇上持续干旱,可达半年以上。2000年至2015年,全区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87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但到脱贫攻坚前,广西仍有103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未解决。

  “这口山泉,我们等了40多年啊。”在隆安县南圩镇爱华村采访,村民在供水房前给记者讲述了几代人接力找水的故事。爱华村一带很多屯存在季节性缺水的难题,用水得看老天爷“脸色”。从1971年起,当地花了11年时间建设一条长达16.8公里的水渠,从布良水库引水。水渠建成了,但18万立方米的水,流到爱华村几乎漏光了。之后,村里又用了3年多时间凿洞取水,效果也不好。2017年10月,爱华、都结陇选片跨区域供水工程项目开工建设。两年后,村民终于不再为饮水问题发愁。

  从有水喝,到有安全水喝,再到有好水喝,广西各级党委政府急群众所急,千方百计解决。2010年至2011年底,广西在河池、百色、南宁、柳州、来宾、崇左等市的30个县,开展大石山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大会战,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785处、水柜48042座、打井524口,解决了158万多人饮用水困难问题。

  为全面解决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2018年11月至2019年底,广西再次以大会战的形式,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石山区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大会战、饮水安全歼灭战,大石山区116.9万人受益。

  “按照现行标准,大石山区贫困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自治区水利部门透露,脱贫攻坚战以来,广西累计投入资金61.85亿元,建成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7万处、家庭水柜3.8万座,803万人受益。与此同时,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同心水柜”捐赠活动。截至2020年3月,在广西石漠化严重的山区建成水柜3568个,惠及1.75万名群众。

  守住“不住危房”底线

  安居乐业,先安居方可乐业。

  茅草为顶,树皮为墙;六面透风,寒暑难挡;下雨则漏,遇风怕垮。这,就是茅草树皮房。茅草屋里,家徒四壁,常常“四根柱子搭间房,三块木板铺张床,两块石头垒火灶,一根绳子挂衣裳”。这样的茅草房,对现在年轻人来说很陌生。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居住在茅草房、土坯房和危旧房的困难群众,全区约有127.5万户。群众安危时刻牵扯着党和政府的心。

  2009-2012年,广西广泛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方支持,以群众自筹资金、自出劳力为主,政府适当补助为辅,组织开展声势浩大的农村茅草房改造大会战,全区7.45万户贫困群众的茅草房得到改造。

  11月18日,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仫佬家园“非遗”文化扶贫车间,妇女们正在进行手工刺绣。韦如代/摄

  告别茅草房,住进泥瓦或砖瓦结构的房子,年久失修,隐患依然存在。至脱贫攻坚前,贫困地区仍有24万户、90万人住房不达标。

  2009年起,广西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至脱贫攻坚前,剩余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24.64万户。

  “十三五”期间,广西举全区之力,将贫困群众从“山窝窝”“石头缝”中搬出来,“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不仅如此,搬迁群众还同步享受到和城镇群众一样的公共服务。截至2019年12月底,搬迁安置建档立卡搬迁对象16.38万户71万人,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和入住任务,共建成506个集中安置点,建设安置住房15万多套,建设分散安置住房9231户(套)。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区506个集中安置点中,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均已经配套完善, 800人规模以上安置点均实施便民利民“九个中心”服务工程。

  广西牢牢守住“贫困户不住危房”底线。自2016年以来,中央和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119.15亿元,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4类重点对象48万户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对难以筹措资金的极度贫困户危房改造按建设成本给予兜底解决。

  斩断代际传递“穷根”

  “孩子们能在村里最好的教室上课,我们特别欣慰。”在百色、河池几个县采访时,记者注意到,很多曾经因学校破烂不堪而让人触目惊心的农村,如今漂亮的校舍、宽敞的教室,已成为当地群众最爱“炫耀”的事情。

  人们没有忘记,20世纪80年代,广西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贫困山区许多村没有小学,“大通铺”“大班额”问题非常突出。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逐年深入人心。1984年,自治区提出10个民族自治县和东兰、凤山、那坡3县,以及155个受援公社特别贫困的山区,要巩固和发展民族中学的民族班,有重点地试办小学住宿班,生活给以资助;第二年,在资金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拨出4600多万元给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地区作为民族教育经费;同时,还开展支教行动,实施义教工程、希望工程和春雷计划等。

  今年以来,百色市右江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团委联合在社区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设“七点半课堂”,组织志愿者于每周一、三、五19∶30至21∶00义务为辖区的孩子们提供学业辅导。图为志愿者在右江区百城街道中山社区为孩子辅导功课。

  陆 杰/摄

  为了让贫困山区孩子走出大山,斩断贫困代际传递之链,广西不遗余力。但底子薄,基础差也是多年来不争的事实。脱贫攻坚前全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和4.5个百分点。

  实现“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是十八大以来广西教育扶贫的重大举措。尤其是2019年,广西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学校硬件设施,建立起控辍保学“双线四包”工作体系,全面落实教育资助政策,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从源头上拔除了“穷根”。

  十八大以来,全区统筹投入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专项资金569.5亿元,其中,倾斜投入全区54个贫困县的中央和自治区资金达259.9亿元,占总量的56.3%。资金投入覆盖学校6.57万所,其中,新建义务教育学校766所(含100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义务教育学校),保障贫困地区学生有学上。累计下达各学段学生资助资金384.68亿元,资助学生2463.79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适龄儿童少年资助达100%;投入营养膳食补助资金90.57亿元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1340.62万人次。广西为中国的营养改善计划赢得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管理到位、值得推广”的高度评价。

  全区通过公开招聘、特岗计划、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走教支教等多种方式,补充义务教育教师14.48万名,30.5万名乡村教师有了生活补助;培训贫困地区教师达40万人次。

  看病难看病贵得改善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句话是昔日贫困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真实写照。

  20世纪70年代,天津支边医生组成的“马驮医院”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乡翻山越岭给村民送医送药的故事,至今仍让当地群众津津乐道,但也折射出当年广西贫困地区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完善,乡村卫生设施简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现象十分普遍。

  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仁广村村民和医护人员合力用担架运送一位难产孕妇下山救治;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弄冲屯患者沿路打点滴回家……2015年前,全区有118个贫困村未修建标准化卫生室,有1677个贫困村未配备乡村全科医生,有620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未达标,有41个县级医院建设亟待强化。

  百色市田阳区在自然村屯、村民小组、农民合作社、农家乐以及社区等妇女生产生活最小单元中建立“妇女微家”,打造学习本领、提升素质的阵地,凝聚脱贫攻坚的巾帼力量。黄国顺 罗桂荷/摄

  绝不能让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近年来,广西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行动计划,2016至2020年累计投入资金164.7亿元,支持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110个县(市、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2564个,实现每个县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每个乡镇有标准化卫生院、每个村有标准化卫生室。加强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区有全科医生1.14万人,乡村医生3.7万人,全面消除了医疗服务“空白点”,基本实现贫困患病人口“应治尽治”和常住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

  落实“198”兜底医疗保障政策,确保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逐步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体系,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二次报销、医疗救助、财政补助5道保障线。截至目前,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办理门诊特殊慢性病卡人数达66.1万人,贫困人口住院和门诊特殊慢性病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90%和80%,贫困群众医疗负担明显减轻。

  有电用变逐步用好电

  夜幕降临时,全家点着煤油灯吃晚饭,之后小孩借助蜡烛做作业,大人推着石磨碾粮食……没有电的情景,上年纪的人记忆犹新。

  未通电的村屯绝大多数地处偏僻、自然条件较差。尤其是村屯人口少、拉电里程长、投资较大的地区,仅靠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自身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通电问题。

  广西努力多年,但步履艰辛,直至1999年底全区的行政村才全部通了电。2006年国家出台政策,全面解决无电户通电问题,2008年广西提前两年全面实现户户通电。

  为加快贫困地区从“有电用”向“用好电”迈进,2016至2020年,广西共投入263.8亿元,实施贫困地区供电保障能力建设(含电网改造、通动力电),目前通电率100%,实现1.47万个行政村、17.47万个自然村屯全部通动力电,全区农村“两率一户”分别达到99.80%、98.36%、2.01千伏安,提前一年完成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目标。

  广西75个县共建设光伏扶贫项目2129个,总建设规模18万千瓦,并网以来累计收益达1亿多元,惠及32万多贫困人口。

  有了电,越来越多曾经天黑就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村亮了起来,曾经习惯天黑就上床睡觉的群众夜生活丰富了起来。

  目前,广西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服务体系。“智慧广电”惠及极度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边境地区。广西移动电话基站规模从2016年的15.6万个增加到27.3万个。2018年实现全区行政村100%通光纤网络,2019年实现全区行政村100%覆盖4G网络。2020年底预计可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100%覆盖4G网络。

  产业兴旺村强民富

  “自从山上的珍珠李有了收成,我家的好日子就开始了。”天峨县坡结乡纳构村盘茶屯韩华俊告诉记者,2015年他被列为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当地政府帮助下,通过贴息贷款和自己筹资在离家100米的林马坡自留地开荒种植珍珠李,同时发展林下养鸡。短期内养鸡有了收入,他专心护理直到珍珠李结了果,今年仅这项收入就高达25万元。

  11月16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塘水村归大屯食用菌菌包厂,扶贫民警和村民正在采摘香菇。去年起,国家移民管理局厦门边检总站和广西农业农村厅通过投资建厂、购置生产资料、组织村民外出培训和保底收购等办法,带动该村30余户农户种植香菇,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益约15万元。

  龚普康 梁秀明/摄

  像韩华俊靠山吃山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的贫困群众,在广西贫困地区并不鲜见。

  广西贫困地区山多地少,耕地只占总面积7.84%,且零星分散。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广西大力培植地方特色产业,从单一的粮食种植转向种、养、加等多种方式结合,甘蔗、板栗、荔枝、龙眼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

  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全国岩溶地区第三次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区石漠化土地净减38.72万公顷,减少率20.2%,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全国第一。

  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广西创新制定县级“5+2”和贫困村“3+1”特色产业规划,构筑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有效解决扶贫产业弱、小、散的问题。全区建立起以水果、糖蔗、油茶、茶叶、桑蚕、核桃、中草药、猪牛羊鸡鸭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种养体系,不断推动产业深加工,产业扶贫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18万户,覆盖率达96.38%。

  贵港市港北区东塘村利用山地资源发展林下养鸡扶贫特色产业,年出栏肉鸡20万羽,总销售额976万元,利润约180万元,带动2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郑文虹 陆宏夏/摄

  火龙果、百香果、糖料蔗、桑蚕等广西特色产业发展创多项全国之最,这些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脱贫攻坚前,全区近90%的贫困村没有集体收入。为此,广西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短板弱项,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搞活集体经济,通过强化多元发展,全面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区所有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长假游广西攻略丨4天3夜在广西乘风破浪,这条滨海休闲度假游路线私藏了最清新的秋日小时光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20-09-28
2020新时代乡村阅读盛典在成都举行
新华网|2020-10-16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河池市调研组到环江考察
环江融媒体中心|20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