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芳百世 彪炳千秋——深情缅怀河池籍开国将军

河池日报 2020-10-02 阅读量 14768

  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河池红旗始终不倒,十余万英雄儿女英勇献身。从南国深山到北国大地,从东海之滨到西北大漠,都有河池儿女纵横驰骋的身影。中国革命斗争道路的山山水水浸润着河池儿女的青春热血,人民英雄的历史丰碑熔铸着河池儿女的不屈忠魂,也涌现出一批功勋卓着的河池籍将领,其中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以上军衔的有韦国清、韦杰、覃健、韦祖珍、覃士冕、覃国翰、姜茂生等7人。这是河池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河池人民宝贵的红色遗产和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河池人民发扬老区精神,踏着革命前辈的脚步,战天斗地,开拓奋进,夺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个又一个新胜利,正大步迈进奋力崛起、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广西全面发展的奠基者——韦国清上将

  韦国清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是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为广西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韦国清,原名韦邦宽,1913年9月2日出生于东兰县一个壮族贫苦农民家庭,15岁就参加了农民自卫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百色起义。1934年10月,韦国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年,他率领红军强渡乌江、抢占金沙江,为掩护红一方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实施党中央、毛泽东北上抗日战略方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在长达20余年的革命战争中,他南征北战,舍生忘死,战功卓着,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他历任红军干部团营长、红军教导师特科团团长、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新四军第四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苏北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政治委员、驻越南军事顾问团团长、广西省省长、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二书记、广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1955年起,韦国清同志在广西工作长达20年,历任广西党政军主要领导职务,为家乡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主持制定了广西全面建设发展规划,为全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他重民生抓农业,大力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农业技术改良、荒山绿化、绿化果化美化南宁等工程。他重工业抓能源,亲自筹建柳州钢铁厂、柳州化肥厂、西津水电站三大工程,从上海整体引进26家国有企业,积极争取中央把广西列入三线建设规划范围,在桂西北开工建设一批三线战备工厂,拉开红水河梯级电站开发战略序幕,加快了广西工业振兴和能源建设步伐。他重人才抓科教,恢复重建广西大学等广西高等院校,批准创办广西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建设,组织《刘三姐》彩调剧进京献演,由此唱响全国,闻名世界。

  钦州地区原名钦廉地区,是广东省西面一块狭长的地域,一面临海,三面为广西陆地包围。1950年11月,叶剑英到广西指导工作,特地把钦廉地区的党、政、军领导集中到南宁,和广西省委共同确定,从1951年1月起,钦廉地区经费编入广西省的预算开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1955年7月,钦廉地区又划归广东省领导。韦国清回到广西任职后,认为把钦廉地区划归广西,从地理环境、军事部署到经济建设,不只对广西有利,对广东也有利,对国家全局更利,而对有很长海岸线的广东不会有什么影响,应该争取把钦廉地区重新划归广西管辖。为此,他奔走北京、广州,请求党中央、国务院、中南局把钦北防(钦州、北海、防城港)划归广西管辖。

  1965年6月26日,国务院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人民政府的请求,正式将钦州地区划归广西建制。从此,广西又由内陆变为沿海地区。这一改变,不仅对巩固祖国南面的海边防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广西的经济发展也将发生深远的影响。

  广西除了增加2万平方公里土地之外,还多了一片海,海岸线长达1595公里。这里海底平坦,温度和盐分变化不大,海产品种类繁多,海洋捕捞海域辽阔,可供开发的港口不少,对于发展盐业、养殖、捕捞以及海上运输,都有非常广阔的前景。

  前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1966年初回广西故乡参观,韦国清等自治区领导向他介绍广西的情况时,李宗仁听到原钦廉地区已划归广西,十分高兴地说:“这可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我在广西当政时,要把钦州划过来,那说不定要出多大乱子,你们却不出一点事就办到了,我真佩服你们共产党的伟大!”韦国清解释说:“共产党讲全国一盘棋,只要把道理讲清楚,人民会理解和拥护的。”

  有了海,韦国清深知在广西建立一个港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预见到建成港口对于广西今后开辟出海通道的重要作用,因而十分关心这个港口的建设,部署得力的班子去完成任务。当时,防城港已建成一定的规模。韦国清向周恩来总理提出,由地方继续建设防城港,改为广西对外贸易的港口,得到了总理的批准。

  1973年9月,根据韦国清的意见,自治区党委和革命委员会分别给党中央和国务院上报广西请求扩建防城港的报告,并送去防城港建设万吨级深水泊位的意见书,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批准。10月,广西第一个万吨深水泊位正式动工了。

  在万吨级泊位上马的同时,韦国清和他的助手们,又着手规划建设南宁至防城港的铁路。韦国清认为,建成防城港将使我国南方开辟又一出海口,如果交通跟不上,还是发挥不了作用。建设南防铁路,和防城港配套,不仅可以分担中南和西南一部分对外贸易的运输任务,缓和湛江、黄埔等港口吞吐量和黎湛铁路运输的紧张局面,而且可以使北部湾海防前线与西南三线地区直接沟通,这对巩固国防,发展对外贸易,开发海洋资源,加速广西经济建设,都有重大意义。

  1975年2月,国家同意自治区提出的建设南宁至防城港的铁路,还同意防城港在已建两个万吨深水泊位的基础上,再建5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和相应的配套设施。

  1975年3月,广西终于在一千多公里海岸线上建成了第一个万吨级深水泊位。

  韦国清为广西争回一片海,并精心筹划打开广西的出海通道,功不可没。

  如今,钦州地区已发展成为北海、钦州、防城港三个地级市,北部湾社会经济建设风生水起。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已经进入了高铁时代,国际航运、港口、海上运输等高速发展,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给广西走出太平洋,迈向世界打开了广阔的发展通道。

  1989年6月,韦国清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6岁。

  百战将星——韦杰中将

  韦杰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军的高级将领和优秀军事指挥员。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他足智多谋,指挥果断,出奇制胜,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为人民立下赫赫战功。他由一名普通的红军战士,逐渐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在解放军开国将军中被誉为“百战将星”。

  韦杰,原名韦士良,壮族,1914年生于东兰县三石区仁义村,1925年进入广西东兰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随后参加三石区农民自卫军。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时期,任红七军十九师连长、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营长、红十五军团骑兵团团长、七十四师师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三、四、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5年2月,红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再次向遵义进军,三军团奉命攻取娄山关。军团长彭德怀决定红十三团为前卫,该团团长彭雪枫令侦察连当尖兵,侦察连连长韦杰和指导员覃应机令战士们换上国民党军装,穿密林,走山路,向娄山关疾进,摸清敌方军事部署情况。彭雪枫令侦察连从公路正面攻关,团主力从东侧上山,围歼敌军。面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韦杰、覃应机机智应对,最终带领全连战士抢占了关口。等彭雪枫率团主力从东侧冲上来后,全团合力抗击,打退敌后续部队的一次次反扑,牢牢地控制了娄山关。在向遵义追击途中,侦察连与彭德怀相遇,彭总伸出拇指对韦杰和覃应机称赞道:你们两位“广西人”干得好哇!

  1936年10月,在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宁会师前夕,韦杰率骑兵团攻克会宁县城,保证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抗日战争时期,韦杰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员队长、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团长,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团长、一二九师新一旅旅长,太行五分区司令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韦杰任晋冀鲁豫军区六纵队副司令员兼十六旅旅长、华北军区十四纵队司令员、十八兵团六十一军军长、川北军区司令员等职。

  抗美援朝战争中,韦杰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六十军军长,荣获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归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函授系主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内,曾任军党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10月,韦杰调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直到1982年12月退居二线。

  1987年2月3日,韦杰在北京病逝,终年73岁。

  让“美国佬”胆战心惊的壮族将领——覃健中将

  覃健,原名覃秀华,1911年生于东兰县大同区板坡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5年他参加广西东兰第一届农讲所学习。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覃健随红七军主力北上,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斗争。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得到军团首长的肯定,先后担任队长、连长、营长等职。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覃健奉命南下增援张学良和杨虎城部队,动员爱国力量,开展抗日救亡及扩军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团长,冀鲁豫支队大队长,淮海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新四军第三师十旅副旅长、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大举进攻淮海地区,淮海军分区成立新的独立旅,覃健兼任独立旅旅长,率领军民英勇抗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先后任华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第十二纵队副司令员,苏北军区副司令员,苏北兵协和参谋长,第三野战军九兵团参谋长,华北军区副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1950年10月,覃健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参谋长,协助宋时轮司令员指挥第九兵团入朝作战。第九兵团的开进行动是在侵朝美军实施空中战役过程中进行的。“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为了阻止中国军队入朝作战,部署了两个星期内完成的所谓“最后攻势”。他命令侵朝美空军实施“空中战役”,轰炸鸭绿江上的所有桥梁。其间,每日平均出动各种飞机达1000余架次。由于宋时轮、覃健要求部队严格执行兵团制定的保密和防空规定,美军的侦察和“空中战役”始终未发现第九兵团的战役集结行动。10月26日,也就是第九兵团在东线战场发起反击的前一天,美陆战第一师的少将师长史密斯乘直升机由朝鲜东部兴南飞抵柳潭里,听取战场情况报告。返回途中,他在座机上对地面情况作了仔细的实地观察,也没有发现第九兵团的任何迹象。而这时第九兵团所属部队就在柳潭里美陆战第一师的眼皮底下。战后,西方一些军事历史学家称,第九兵团的入朝开进行动是当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27日晚,所属第二十七军牢牢控制死鹰岭,割裂柳潭里与下碉隅里敌人的联系。28日拂晓,第二十七军又完成了对新兴里之敌美第七师的合围。30日晚,进攻开始时,突然天降大雪,作战地区气温骤降到零下30多度,战场积雪过膝,给指挥、联络和作战行动造成很大影响。覃健以惊人的意志带头克服困难,指挥部队经过一昼夜激战,歼敌大部。残敌向南退逃时,被第二十七军和阻击部队全歼,开创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全歼美军建制团的光辉范例。

  1953年,覃健从朝鲜战场回到祖国,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后改为南京军区)副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9年,覃健因病医治无效于北京逝世,时年48岁。

  心底无私天地宽——韦祖珍少将

  韦祖珍,原名韦仕,壮族,1912年生于东兰县隘洞区那坤村。1928年参加乡里的农民赤卫队,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次年冬,随军北上江西,编入中央红军,参加第三次反“围剿”战斗。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后又调到中央社会部受训,1940年任总政保卫部副科长,1942年进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在延安被选为中共“七大”候补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

  1945年抗日胜利前夕,任南下支队第二团政委。抗日胜利后任冀察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政委。1947年任东北八纵队二十四师(后改为一三五师)政委。1949年率部参加衡(阳)宝(庆)战役,深入敌后腰斩敌第七军,得到通报表扬和传令嘉奖。

  1951年3月任五十三军副政委,11月任二十一兵团政治部主任。1952年任空军第四军副政委、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7年进高等政治学院学习,结业后任空军第五军政委。1960年任空军工程学院副政委、政委,1968年任福州军区政委。1969年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1971年2月,已年近花甲的韦祖珍带着周总理的叮嘱:“回到广西后,要尽快地熟悉情况,建设好家乡。”于是他离开了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人民空军事业,回到广西担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书记。同年3月,中央又任命他为广州军区政委兼广西军区第二政委、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韦祖珍在广西一年多的时间里,除了桂林、梧州以外,他跑遍了6个地区,其中百色、河池、钦州3个地区的每个县都跑遍了。所到之处,他不摆官架子,不搞花架子,一边实地了解情况,一边认真思考;他结合实际,积极与基层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认真听取汇报,掌握真实情况,共同分析原因,研究工作思路,共商发展良策,坦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和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调查研究,他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更好地建设广西呕心沥血。他说:“为了实现周总理的嘱托,再苦再累也值得。”

  1972年,韦祖珍遭受诬陷仍不介意,继续挑选南宁地区7个县的31个基层单位考察,一如既往地拼命工作。1973年2月,他被“专案组”秘密监禁,身陷囹圄仍不把自身安危放在心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中央有关部门反复核查,对“文化大革命”期间强加给韦祖珍的罪名予以推翻,为他恢复了名誉。

  1982年10月11日,韦祖珍因病在南宁逝世,享年70岁。党组织给予他高度评价:“韦祖珍同志是我军的好干部。他从小参加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以及中央领导人为他敬献了花圈。

  铮铮铁骨将军——覃士冕少将

  覃士冕是壮族人民的好儿子,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我军的高级指挥官,他活了67年,其中有52年是身着军装的,他亲身参加的战斗不下一百次,能载入史册的就有17次。他被称为文武双全的硬骨头将军。

  覃士冕,壮族,1914年生于东兰县长乐区纳坡村。1928年在家乡组织儿童团,任团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百色起义后加入红七军,随主力部队北上。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红七军政治部青年干事。1933年调任红三军团保卫局巡视特派员,参加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战斗。1934年参加中央红军长征。1936年,覃士冕任教导营特派员,多次要求到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政委黄克诚根据工作需要,没有同意。覃士冕闹起情绪,气得黄克诚拍了桌子,要给他警告处分。覃士冕说:“政委批评处分,我都接受,保证改正。但我要求读书,是为了少挨骂,请政委批准我的要求。”第二天开教导营干部大会,宣布了警告处分决定,同时同意覃士冕去学习。覃士冕在红军大学拼命学习,一连7个月不做游戏,不参加一切课外活动,在全校出了名,传到校长林彪耳朵里,林彪把他叫去,问道:“你是覃士冕?是7个月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小鬼头?”覃士冕点了点头。林彪说:“像你这样读书不要命,要不得。青山毁了,就没得柴烧了。抗大培养的是文武双全的军事指挥员,不是弱不禁风的白皮书生。”覃士冕拍着胸膛回答说:“我们广西壮人骨头硬,不怕,我6次负重伤还这么结实。我们广西壮人吃亏就吃在没有文化,所以,红七军和中央红军会合后,壮人都当不了主官,都当副官”。

  1937年,覃士冕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六团三营组织干事,参加了着名的平型关战役。1939年任六八六团政治处主任。1940年任鲁南支队第七团政治委员,天宝战斗后,任教导五旅十三团政治委员,1943年进山东高级党校学习。结业后,任滨海第二十三团团长,后任滨海第三军分区副司令员。1945年调任滨海区警备第十一旅政治委员。1946年任滨海区警备旅旅长。

  1947年,覃士冕调任华东第三纵队副司令员,1949年任山东渤海军区司令员。1950年任广西公安总队司令员。1951年任广西军区参谋长。1955年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同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56年调任广州军区公安军司令员。1957年任广西军区第二政治委员。

  1981年6月,覃士冕在广州病逝,终年67岁。

  “小广佬,有两下子”——覃国翰少将

  人称“倔强将军”的覃国翰一生戎马,身经百战,机智果敢,功勋卓着。1933年11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时任红六军团十八师五十三团一营营长的覃国翰奉命反击尾追我军的敌第十一纵队第一个纵队十六师,覃国翰决计“顺敌口味,打它个有来无回”,这一仗他指挥一营,打得勇猛顽强,干净利落,歼敌300余人,俘虏近200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一营被授予“模范营”称号。覃国翰同时被提升为红十六师四十六团参谋长。红六军团政委王震高兴地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广佬,有两下子”。

  覃国翰1912年11月30日出生在都安县古河乡丹桂村(今大化瑶族自治县)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在本县从事农运工作。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并加入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七军第十九师五十五团连司务长,湘赣独立师第一团排长、副连长、连长,红十七师第四十九团通信主任,红六军团第十八师五十三团营长、团参谋长,第十六师四十七团团长。第十七师参谋长,第十八师五十二团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军政大学队长兼教员,挺进军随营学校副校长,挺进军参谋处处长,第九团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平北军分区副司令员、代司令员,第十二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纵队参谋长,第二旅政治委员,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后来,他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6年5月23日,覃国翰因病在桂林逝世,享年84岁。

  疾恶如仇铲不平——姜茂生少将

  姜茂生十八岁参加革命,先后参加百色起义、北上抗日、西安事变、黄桥战役、鲁南战役、睢杞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等中国革命战争,以血肉之躯英勇征战,一生戎马的他用军人的热血、信念、精神、赤诚赢得世人的尊重。

  姜茂生1911年出生于凤山县金牙乡上牙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十岁那年,家乡一带闹旱灾,赤地千里,他家租种地主的几亩地颗粒无收,狠心的地主带着狗腿子来催租逼债,由于交不出租,他家的房子被一把大火烧得精光。从此,他一家老小十口人漂泊于荒山野林之中,过着“茹毛饮血”的野人生活。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大灾之后当地又流行瘟疫,他的母亲、哥哥、二姐、大妹、二妹相继病死在逃荒的路上。为了活命,他父亲忍痛将未成年的大姐嫁了人。11岁时,他每天背着弟弟、领着小妹,跟在父亲身后沿村乞讨……在贫困中长大,从小受尽地主老财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姜茂生万分仇恨黑暗的旧社会,也培养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疾恶如仇的性格。

  1929年,姜茂生参加百色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南交通站站长、闽西第三支队大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独立营政委、军部特务团团长,抗大九分校副教育长,苏浙皖联合抗日司令部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师参谋长,两广纵队参谋长。参加了黄桥、苏中、鲁南、睢杞、淮海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姜茂生任广西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5年12月11日,姜茂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南宁逝世,终年74岁。

  来源:河池日报

  编辑:林郁婷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7-16环江新闻
环江融媒体中心|2020-07-16
广西部署2020年打击侵权假冒“铁拳2020”专项行动 为期三个月
广西新闻网|2020-06-30
29日,河池无新增!广西无新增
自治区卫健委;河池市卫健委 |2020-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