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机构改革:“大数据”是亮点 事业单位迎新变化

万象观察 2018-11-15 阅读量 888

  11月11日,《上海市机构改革方案》获批。至此,31个省份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已全部获中央批复同意。在机构改革方案获批后,各省区市将正式步入省级机构改革的全面实施阶段。记者梳理发现,在机构设置上,各省份除了总体与中央保持一致外一批因地制宜、体现当地特色的机构纷纷亮相,事业单位也迎来了新变化。

  机构数量设置上限  

  多省份总数少于64个

  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海南省机构改革方案》,这是全国首个获得中央批复同意的地方机构改革方案。目前,省一级的机构改革方案已全部获批,其中多省区市也公布了省级党和政府的机构数量。

  记者发现,各省份机构改革对标中央,整体结构较为一致,但也有不少省份设置“自选动作”,机构数量略有出入。其中,重庆的党政总数共64个,上海的党政机构共63个,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甘肃的党政机构总数均为60个。海南、宁夏的党政机构总数最少,均为55个。

  “大数据”“一对多”

  机构设置亮点频出

  记者梳理了31个省区市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发现,在机构设置上,“大数据”“一对多”等可谓其中的亮点。

  其中,浙江、福建、山东、重庆、广东等多个省份为适应信息化的发展,更好地发展电子政务,将目光瞄准了“大数据”。

  如福建省设置了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大数据管理局);山东省组建省大数据局,主动适应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电子政务”;重庆市组建市大数据应用发展管理局,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化推进职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社会公共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智慧城市建设职责等进行整合;广东等省在省经信委内部设立大数据局;浙江省也将组建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负责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和大数据资源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助推“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数字浙江建设。

  部分省区市出现了“一对多”的省级大部制机构。如,海南省整合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职责,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的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管理职责,组建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对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体育总局等三个中央部委。

  此外,记者还发现,各地因地制宜设置的“特色部门”也纷纷亮相。

  比如,辽宁省为更好发挥军工大省的优势,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路子,组建了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山东省为打造海洋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设置了海洋发展委员会;海南省为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的建设要求,决定组建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挂省委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牌子;广东组建了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等。

  同时,重庆和海南组建了相关机构来规划整合自然资源。重庆组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对相关部门的山水林田各类自然资源调查确权等管理职责进行整合;海南组建了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整合省规划委员会、省国土资源厅的职责,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水务厅的自然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省海洋与渔业厅的海洋经济、海洋自然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等。

  多省份不再保留或新设

  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除了党政机构的设置外,记者发现,在多个省份的省级机构改革方案中,也纷纷聚焦了事业单位改革。

  例如,《山东省机构改革方案》提出,根除“事业局”,今后,除行政执法机构外,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对职责任务相同相近的事业单位予以整合,提升服务和技术支撑能力;推进事企分开。

  《海南省机构改革方案》也对于所属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清理省直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职能,将行政职能划归主管部门或职能相近的行政机构;能转职能的不转机构,确需转为行政部门内设机构的从严控制;其他类别的事业单位原则上只进行必要的划转、更名和整合。

  值得注意的是,内蒙古、浙江、安徽、福建、河北、上海等多省份提出,在此次机构改革后,除行政执法机构外,不再保留或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

  人民时评:地方机构改革应坚持上下贯通

  纵览各地机构改革方案,既与中央保持总体步调一致,又有因地制宜的“自选动作”。在机构设置上,凡涉及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的机构职能,地方方案与中央基本对应。除了“规定动作”,不少省份还设置了各具特色的新机构。中央与地方机构改革的坚实步伐,让人们再一次看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心。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地方机构改革工作进入“施工”阶段,领导干部选择什么样的政治站位,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具有关键影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贯穿这次改革全过程的政治主题;把人民获得感作为“试金石”,把人民的支持作为“发动机”,是推动本轮机构改革取得预期成效的原动力。因而,在推动机构改革中,是考量党和人民全局利益的“大账”,还是纠结部门与个人得失的“小账”,是坚定改革立场迎难而上,还是推诿塞责绕着困难走,莫不是检验党性原则强不强的具体体现,也是考验“四个意识”牢不牢的重要标尺。

  改革越深入,越需要协同机制建设。这场被国际媒体称为“20年以来最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其显著特征不是小修小补而是大刀阔斧,不是细枝末节而是建梁架柱,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整体的系统优化、协同、高效。“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按照这个要求,各地领导干部需要着眼于层级上的上下贯通,实施中的左右呼应,绝不是搞好限额内的机构拆并、干部调整、编制刚性控制就完事了。只有抓好改革方案、落实、效果的协同,真正实现职能转变和优化,才能推动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根本转变。

  毋庸讳言,机构改革涉及人的“进退去留转”,最是讲究推进改革的力度和温度,也最考验啃硬骨头的魄力和勇气。我们既需严把进口,打开出口,加强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人的思想工作做细、做实、做到心坎里;又要强化改革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改革中的违纪行为。越是改革关键节点,越要强化监督检查,防止出现顶风违纪现象,督促各部门迅速进入新角色,开好局、履好职,才能保障改革成效令人民满意。

  “知难而进,志在必成”。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高举改革大旗、破解时代课题的大文章。中央的“上篇”纲举目张,地方的“下篇”执本末从,只有上下贯通,才能把整篇文章书写好;也只有啃下最硬的骨头,拆掉最牢的藩篱,才能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地方机构改革任务,从而实现焕然一新,征途如虹。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人民日报|2019-05-10
2019年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跨境电商研修班在南宁开班
国际在线·广西|2019-11-13
62个,总投资230365万!广西发改委批复“十三五”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项目(第十一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秘书处小彬|2019-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