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1934,《铁血湘江》带您穿越85年前的烽火硝烟

广西新闻网 2020-07-18

  6月24—7月26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第一批扶持项目成果展示活动在南宁举行。纪录片《铁血湘江》作为此次活动的重要展示内容,正在广西新闻网、壮观客户端展播。

2019年12月10日-13日,

四集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

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

连续四天的收视率在同时段均排名第一,

与此同时,

微博平台上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了3000万。

这部历时1年拍摄、

修改了40个版次的文献纪录片,

全景呈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曾经与85年前的湘江战役“对话”的编导们,

他们又看到了什么?

编导吴红宇(左二)与同事在广西兴安县红军突破湘江纪念碑园采访。

2019年,编导团队从春到冬,

从广西湘江到遵义湘江,

从老山界到北京城,

看到生的伟大,也看到死的光荣,

他们用求真去触摸历史,

用感动去阐述历史,

用全副心血和无数个日夜,

呈现了这部文献纪录片《铁血湘江》。

“当想到散落在几十米深溶洞下的这些遗骸,

是一群为了革命、为了民族

献出宝贵生命的热血年轻人,

我们的心情很快平复下来,

不再感到畏惧,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崇敬。”

编导蓝云剑(右一)在广西全州县两河镇灌山村拍摄红军遗骸收敛工作。

编导蓝云剑在全州

拍摄红军遗骸收殓工作时,

沿着悬梯,

下到当年反动派把受伤红军丢进的蜈蚣洞,

他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

蜈蚣洞俯瞰。

红军遗骸发现挖掘的纪实影像,

充满冲击力的视频画面,

向全国观众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细节。

编导周应军说:

“我们爬上高耸的山岭,深入洞穴沟底,

只为找到英雄,

只为让英雄回家,

这是我们媒体人对那段历史、

对牺牲在湘江边的红军烈士最高的致敬!”

编导周应军(左二)在采访红军遗骸收敛工作。

被历史记住的烈士只是这场战役的小部分,

而像林福建这样的红34师后代,

跟着父辈的红色足迹在这里扎根,

在对家乡的思念中去追忆革命往昔。

编导何汉立(左)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镇航拍。

拍摄这个故事的时候,

编导何汉立说:

“曾经觉得历史离我们很远,

但其实历史不止在教科书上。”

为了能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总导演蒋延花了3千多元,

买了三十多本相关书籍潜心钻研,

编导们把自己当成小学生一样重新补课。

编导们不分昼夜制作节目。

往返广西和北京之间,

与军事科学院、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军事博物馆、国防大学等权威机构专家研讨,

多达十余次。

《铁血湘江》北京研讨会。

同时,

分赴江西、福建、广东、湖南、贵州等

红军长征沿途省份,

拍摄素材累计6万多分钟,

最后用180分钟还原了

85年前那场关系中国前途的生死存亡之战。

  “《铁血湘江》用四集的篇幅讲述了湘江战役整个历史过程,表现了红军将士英勇顽强、不怕牺牲、不怕挫折、夺取胜利的精神和品质。”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金德龙主任这样说道。

  “面对湘江战役这样宏大的历史画卷,节目历史与现实故事交融,叙事比较细,画面上也收集运用了很多的资料,采访了一些老红军战士,地图的演示清晰呈现了战役的进展。”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家高度评价。

摄制组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镇拍摄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摄制组在广西灌阳县新圩镇拍摄红军遗骸挖掘现场。

摄制组深入广西灌阳县甄子岩拍摄。

摄制组在崇山峻岭间不知疲惫地找寻,

是怎样坚如磐石的信念,

让红军将士们勇于胜利、

勇于突破、勇于牺牲?

一年,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

他们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群为了主义、信仰而奋斗的人们,

他们透射出的

理想之光、信仰之光、希望之光,

他们对信念的坚定执守,

蕴藏着的巨大而坚韧的力量,

让我们后人感动、颤栗!

因为有信仰,民族才有了希望,

缅怀革命先烈,是对历史的回眸,

更是对忠魂最深沉的告慰,

不忘初心,牢记信仰,

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前行力量。

↓↓↓

>点击进入专题页面

  (责任编辑:张宗海)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广西7个批次糕点抽检不合格 玉林5家食品厂上榜
2016-10-25
(无标题)
2018-01-11
玉林日报小记者团第一课开讲 老司机教你如何让作文有逼格
20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