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西街】礼让至德唱古今 吴氏家风薪火传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2020-05-25

三让庄门口地板上的“王”字仍清晰可见

人们在三让庄自由进出。

老宅古韵。

  在西街旧城改造现场,被拆除的“木屐陈”老宅已经是灰飞烟灭,旧址堆积着残砖断瓦。记者穿过一片拆除的空地,来到老宅间一条小巷里,几位老人正在聊天,上前打听,老人说,这片区域就是老西街边上大户人家,吴姓人士的聚居地——吴屋寨,所在这条小巷是吴屋寨的一部分,叫三让庄。

  何谓“三让庄”?几位老人均表示,只知道三让庄大门地上,几根石板铺就成一个“王”字,来历也说不清楚。

  几番打听,记者找到深居在一间老房子里的吴伊先老人。

  80多岁的吴伊先为我们揭开了谜团,这是一个在西街尘封了数百年的故事,中国历史上“三以天下让”千古佳话,竟在古巷里以这种方式铭刻着——

  吴太伯“三以天下让”

  吴伊先说,吴太伯是吴氏的始祖,也是孔子最敬重的人。

  史载,吴太伯与其弟仲雍,均为周太王之子,王季历之兄。在当时的社会,按惯例王位都传给长子,太伯理所当然是接班人。但他很明智,觉得父亲已经萌生灭商的念头,希望有贤能的子孙继承他的事业,自己就干脆避让。这是“三让”中的首让。

  吴太伯到达南方后不久,父亲周太王去世。他和居住在南方的二弟仲雍回去奔丧。三弟和众臣要求他接位。太伯坚决不从,料理完丧事后立即重返南方,王位仍由季历继承。季历坐上王位后,花大力气整肃朝政,讨伐外贼,扩大领土,结果遭到商朝统治者的嫉恨,被暗害致死。太伯又一次回歧山奔丧,群臣再次要他继位,他依然不为所动,丧事结束后立马返回,王位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姬昌手中。这位姬昌就是后来显赫一时的周文王,灭掉了商王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

  吴太伯三让天下的崇高德行,为历代朝野文人学士、骚人墨客所景仰。孔子在《论语》中云:“太伯可谓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在史书《吴太伯世家》记载了吴国从开国祖先吴太伯远避荆蛮(约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叶)至吴王夫差亡国(前473),长达1200年的一部兴亡史。用“皮里阳秋”的史笔,歌颂了吴太伯不慕权力,三次避位让国的高风亮节。

  其中《史记》引用孔子的原话对太伯大加称赞,并特意把吴太伯排列为吴氏世家位次之首。

  为了铭记先祖礼让成就至仁至德的千古佳话,弘扬始祖的谦让、包容、诚信、开拓、创业精神,吴氏族人来到西街定居后,把其中一条弄巷命名为“三让庄”, 300多年过去了,“三让庄”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三让庄独特韵味历久弥新

  在了解三让庄名称的历史渊源后,记者对这条看似平常的小巷肃然起敬。

  站在三让庄门楼前,记者注意到,三让庄与“木屐陈”老宅同样处在西街攀龙里,门前就是繁华数百年的西街。

  现存的三让庄门楼仅存一个大门门框,成为自由进出三让庄的一个过道。门上头盖着灰瓦,两边是青砖柱子,要不是门头上对联横幅“三让庄”三个大字,没有人知道这里的不一般。

  门口对联除了横幅“三让庄”三个大字,两边分别写着:高风传许国,至德赞梅山。而独特的是门口地面上用大石条铺设成一个“王”字。

  记者仔细观察,“王”字由5根大石条铺就,由外到里,先是一根横的青石石条,长约一米多,接着是一根竖的石条,长约40公分,然后是横在大门正中的石条,也是一米多长,进门后又是一竖一横两根石条,5根成块完整的石条,共同组成一个“王”字,数百年过去了,石板依旧光滑锃亮。

  我们站在三让庄门口,头顶“三让庄”三个大字”,脚踏青石“王”字,看着旁边斑驳的老宅墙壁,重温礼让贤能的千古佳话,“大隐隐于市”的独特韵味和着厚重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谦让包容家风世代传

  吴氏先贤是古往今来“至德”的第一人,“让”字可谓吴氏文化的精神核心,千百年来,吴氏宗族不忘其祖宗“三让天下”的德行,“禅让”“谦让”“礼让”作为吴氏家风世代薪火相传。

  吴屋寨作为玉林吴氏族人的聚居地之一,优良的家风延续至今。“族人非常团结友好,平常遇上什么都互相谦让。”吴伊先说,以前,三让庄里一些居民因为太穷,子女多了,房子不够住,一些较为富裕的族人便把空出来的房子让给他们住。“三让庄”的名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也成了三让庄的记忆代码。

  在三让庄一户人家的墙壁上,记者看到用铁牌写着三让庄20年前硬化道路的捐款人员名单和捐款数额,以及使用情况,铁牌字体虽然模糊,但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一位三让庄老人告诉记者,那时候居民们都不富裕,但是三让庄的居民纷纷捐款捐物,很快就集资了数千元,大家携手把三让庄道路硬化,美化环境,也是体现了吴氏族人团结协作的良好家风。

  据老人八叔介绍,原来在三让庄有围墙围拢而成的大宅院,在门口旁边有一面用灰沙筑成的围墙,约有两米高。围墙旁边有一口古井,“那时三让庄人都喝这口井的水。”八叔说,古井的储水量不大,但却从不会干涸。那时,庄里的人从井里取水时,用的是一个半圆状的瓢,用绳索绑着,每次取水都装不满,只能取半瓢。“祖辈设计这个瓢深含寓意,是告诫后人井水有限,自己取水不能装太满,要考虑后面用水的人。”恪守家训、风范世袭的三让庄人,通过这口井,用行动解读着世代薪火相传的“谦让”“礼让”家风。

  (记者 周立华 王耀前)

  原标题:故事尘封数百年,吴屋寨三让庄却铭刻着“三以天下让”千古佳话 礼让至德唱古今 吴氏家风薪火传

  (责任编辑:覃维)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2020年起 玉林市公立医院取消医用耗材加成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20-01-02
李克强与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共同会见记者
新华网|2017-11-16
小城大爱 武警官兵情系白血病女孩
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