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四力”讲好脱贫故事|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纪实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 2020-06-11 阅读量 665

新闻眼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全民攻坚,是民族复兴的重要里程碑。记者是时代的记录者,在脱贫攻坚总攻之际,全区组织中央驻桂、区直、市、县四级媒体千名记者一线行,用全景式、进行式、总结式等多种报道方式,对全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进行采访报道。四级媒体集中力量,在一线践行“四力”,并将所见所闻所感讲述给读者。


《广西日报》2020年6月11日6-7版截图

拼版合成图版左图:采访团到合浦县石康镇瓜山村贫困户罗彩民家中了解脱贫情况。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管林华/摄

拼版合成图版右图:参加报道活动的媒体记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电商城采访通过电商销售手工饰品脱贫的群众代表。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何学俏/摄


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浩:走进贫困地区,见证减贫成效

中新社广西分社记者林浩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冷链物流中心采访。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何学俏/摄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有幸参加“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深度贫困地区,见证减贫成效。


此次行程第一站大化瑶族自治县是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采访中,我们看到大化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克服大石山区石漠化严重、交通不便的短板,在深圳市的帮扶下,努力发展七百弄鸡、肉牛养殖等扶贫产业,帮助众多群众脱贫致富。


在产业发展方面,如何让贫困户种养得起?种养得好?当地政府没少费心:贫困户没本钱,就把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和扶贫资金用上用好;农户不会养,叫上农技人员来培训;农户愁销路,就号召国有企业建设冷链物流中心,经专业化屠宰后,直供深圳市场……贫困户们要做的,就是积极参与学好技术,定期到养殖场值守。


此外,为了减贫事业,众多驻村工作队员舍小家为贫困户,忘我奋战的故事令人感动。


今年5月,在大化雅龙乡镇西村奋战500多天后,驻村工作队员庄宁斌在回城对接扶贫工作途中发生车辆坠崖事故,不幸罹难。他的离去,让很多群众至今无法接受。驻村以来,庄宁斌和同事们不断带着群众发展特色产业,2019年,镇西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万元。如今在雅龙乡,庄宁斌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干部群众在脱贫攻坚路上接续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首先靠的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齐心干。在大化的采访,让我深深体会到,正是因为广大扶贫干部弘扬黄文秀精神,立志啃下脱贫攻坚最后的“硬骨头”,才使贫困群众逐步梦圆小康。而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满满信心,更是另人动容。


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洋:来到基层一线,我看到了什么

6月8日,中国青年报记者谢洋(左)在都安瑶族自治县大都华养牛场采访。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韦鹏雁/摄


随着采访车行进在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大石山区,一个特别的感受是手机网络信号时有时无。如果不是去到基层一线体验式采访,我不会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广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的山区县的干部群众要如期实现整县脱贫摘帽,面临着怎样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在这种挑战和压力之下,我看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和投入。一条条通往大山深处的道路修通了,困扰石漠化地区群众千百年的饮水难题通过集中供水工程项目解决了,减小城乡教育资源差距的多媒体网络课堂也在村屯小学开通了,原来“小病挨,大病扛”的贫困群众就医难问题也通过新农合等项目的覆盖得到了极大改善。一笔笔专项资金的落实、一批批扶贫干部的下沉,让落后地区焕发了生机,改变了模样。


我看到了众多扶贫一线干部忘我奋斗的牺牲精神和脱贫攻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强决心。他们把贫困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许多人撇下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常年奔波在贫困山村,有干部因为过于劳累或是交通意外牺牲在工作岗位上。临别前,他们还记挂着那条没修完的产业路,那个尚待推进落实的致富项目。他们都是用实际行动坚守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黄文秀式好干部。


我还看到了“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淳朴基层群众,他们享受到了党的好政策,也感念着党的恩情。前不久,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10名毛南族群众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信将这一喜讯向习近平总书记报喜。在信中,他们写道:“有党的好政策,有全心全意为我们服务的党员干部,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更不能当懒汉……”扶贫更要扶志,精神上脱贫的群众有这样的认识和觉悟,是比单纯物质脱贫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事。


此次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为我们记者搭建了一个践行“四力”的平台,我将用手中的笔头和镜头,记录党员干部在这场伟大战役中干事创业的劲头、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后对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盼头,讲好广西脱贫故事,为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农芝:感受扶贫成效,写好脱贫故事

6月8日,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农芝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采访“贷牛还牛”扶贫产业。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韦鹏雁/摄


启动仪式后,我们第二组第一批的记者连续深入大化瑶族自治县采访电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扶贫;到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拉棠村采访“贷牛还牛”扶贫产业,深入偏远的下坳镇高王村采访村屯危旧房、饮水工程升级以及村屯道路硬化等。两天紧锣密鼓的采访,我看到贫困地区党委政府精准施策、因地制宜,从根本上切实解决群众贫困问题的显著实效,也让我看到群众不等不靠学本领,掌握技术搞种养,坚决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决心。


当地在脱贫攻坚中总结出很多好经验,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和感人故事:有爱心人士在大化古江安置区建立扶贫食堂,为70岁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免费午餐,让易地搬迁而来的贫困群众能尽快融入安置区的生活,让贫困弱势群众得以共享发展的成果;都安因地制宜精准推行“贷牛还牛”扶贫产业,让基础弱底子薄的农户参与到养殖产业中,贫困群众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这些实实在在的脱贫故事,都是贫困地区党委政府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亮点。


采访过程中看到贫困群众在当地党委政府引导下,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勤劳苦干过上好生活,我们由衷为他们感到高兴。


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将深入基层,走入村屯,深入群众,掌握广西贫困地区群众团结一致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手材料,如实报道各地群众克难攻坚找办法、开拓创新战贫困的真实故事和感人片段,展示广西各地群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昂扬斗志和精神风貌,为本次“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交上漂亮的答卷。


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陈娟:接力“啃石头”,为圆梦奋战

广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陈娟在启动仪式上代表媒体发言。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何学俏/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大化瑶族自治县扶贫工作队员真抓实干,为群众圆梦小康忘我奋战,他们的故事令人感动。


大化雅龙乡镇西村,这是驻村工作队员庄宁斌奋战了500多个日夜的地方。一个多月前,庄宁斌在回城对接扶贫工作途中发生车辆坠崖事故,不幸罹难,生命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


“在我看来,已经不是啃骨头,而是啃石头了。加油干吧!”这是庄宁斌在驻村日记里写下的话语,也是他在脱贫攻坚紧要关头,咬紧牙关忘我工作的内在动力。驻村以来,庄宁斌他们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修路、建水柜……


接受采访时,庄宁斌的帮扶对象回忆着点滴过往,流下热泪。那一刻,我明白,这是一位把扶贫工作做到群众心坎里的好干部。


在与镇西村相隔不到20公里的胜利村,这几天,第一书记王晖正在为肉牛养殖场二期项目引进首批肉牛做最后的准备,连日来的滂沱大雨,也没有挡住他忙碌的脚步。


2018年,王晖受单位委派来到这里。驻村期间,他积极落实扶贫政策,找产业,跑项目。在他的推动下,胜利村已成功落户肉牛、七百弄鸡、旱藕加工等7个产业项目,“3 1”产业覆盖率达88.61%。


今年,由于王晖驻村时间已满,单位曾经考虑把他调回南宁,可他主动申请继续留在胜利村,坚定走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当代广西记者 李佳颖:疏思想之淤,方行之更远

当代广西记者李佳颖(右)与同伴正在现场推送新媒体新闻。     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何学俏/摄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内生动力是最强劲也是最持久的驱动力,各级党员干部要全力帮助贫困群众激发奋斗之志,培育奋斗之技,让他们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阔步新征程。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弄代屯采访时,我深深体会到了什么叫要富口袋,先富脑袋。由于屯内道路不通畅,村民几乎固步自封在一亩三分地上,甚至连牛是可以圈养都不知道。第一书记到任后,第一件事便是修建道路。道路的畅通,为村民的双脚卸下了“枷锁”,也为他们打开了思想的“阀门”。


村里要发展肉牛养殖,但村民的观念却是:一头土牛要养三年才能达到200公斤,怎么赚钱?第一书记首先做通村民小组组长的思想工作,组长认定了方向,便自行跑到都安瑶族自治县学习肉牛养殖技术。


学成后,他又如何做通群众的思想工作呢?他要用事实说话,试水养起了30多头牛犊,几个月的时间,牛犊就变得油光水滑,长到500公斤。村民们见证了新技术的魅力,开始信服了,纷纷加入肉牛养殖队伍。


因为观念闭塞、受教育程度低,贫困群众对于新事物的敏感度是非常弱的,而只有观念到位,才有发展出路。咱们的干部群众在清思想之淤时,不仅要以十二分的耐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同时要以榜样带动,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愿景变为现实。


河池广播电视台记者葛鑫:增强“四力”,挖掘典型故事

6月9日,河池广播电视台记者葛鑫在大化瑶族自治县雅龙乡胜利村弄力屯采访贫困群众。    韦启承/摄


6月8日,“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举行启动仪式,作为河池当地的一名记者,我深受鼓舞,同时也深感脱贫攻坚的采访报道责任重大。


河池作为广西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的一个市,从以前的砂土路,赶集要靠步行,运东西要靠肩挑背扛,到现在一条条崭新宽阔的水泥路通达千家万户;从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茅草房到现在家家住上砖房的改变,我见证并记录着河池的点滴变化。但河池目前还有6.35万名贫困人口、192个贫困村和3个未摘帽的贫困县,按时按质脱贫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在向贫困发起最后总攻之际,有这么多记者来到河池采访脱贫攻坚,我觉得,这对河池各族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需要奋战在一线的干部群众加倍努力,也需要有人击鼓呐喊、营造良好冲刺氛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千名记者一线行”正当其时,我一定按照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以这次活动作为增强“四力”的一次具体实践,挖掘典型故事、捕捉鲜活细节,在报道中体现新闻工作者的新担当新作为,完成好这次采访任务。


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作为市级媒体记者,外出交流学习的机遇不多,这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为我提供了一个向高水平记者学习的平台,我一定利用这次联合采访的机会,好好讨教几招,提高采写能力,更好地传播河池声音,讲好河池故事。


梧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粟瑞菲:只要你愿意,致富路就在身边

在广西藤雅忆古工艺品有限公司扶贫车间,梧州市广播电视台记者粟瑞菲正在采访。     唐 艳/摄


生活中常见的树皮、纸屑能做什么?我在39岁的贫困户林娟兰那得到了令人眼前一亮答案——画心。


6月8日,我走进藤县岭景镇广西藤雅忆古工艺品有限公司,展厅里一幅幅由传统造纸和现代画艺融合的美丽装饰画让人目不暇接。在扶贫车间流水线上,林娟兰目不转睛地盯着纸板,手指尖灵动地将树皮、桑树皮等原材料,加工成大小均匀的绳子、丝状物等初加工品,一幅布局精美的画心初显在我们面前。林娟兰一个月保底工资有2000多元,还有绩效奖励。照顾家庭和赚钱两不误,我们都为她感到骄傲。


眼前该公司创办者陈守杰是一位把扶贫车间当做事业来干的精神小伙子。为了乡亲们脱贫,原本在外创业的陈守杰甘心回到大山,利用当地丰富的树皮竹子等原材料,将这些初加工品或单独或混合,通过后期书法、绘画等工艺,制作成美观的装饰画。去年10月,广西藤雅忆古工艺品有限公司设立了扶贫车间。看着他的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企业,去年出口外销30多万幅装饰画,产值达到了100多万元,我为她感到自豪。


在天平镇满村,小到鸡笼、木凳,大到家具衣柜,村民们都会首先想到找陈岳光来定制。大家就图他身上那一股硬气,心里都默认他做出来的木器结实。


站在我们面前的陈岳光,手巧得让人不敢置信,他尽管行动不便,但是木板落到他手里,就得乖乖地被打磨成各种形状。30多张木凳、七八张斜躺着的大圆桌堆成一座小山,全是陈岳光一个人近几天制作的半成品。我们看到都“惊呆了”。


3年来,他依靠自身的智慧和锲而不舍的努力,拖着一条残腿收购旧家电,经营过钟表店、裁缝店、资源回收店,事业屡战屡败,却又屡败屡战。如今,他不仅搬进了3层高的新房,还带领周边贫困户一起脱贫,荣获了全区脱贫攻坚奋进类先进个人称号。


路就在我们脚下,只要你们愿意走,身边都有脱贫路。从林娟兰、陈岳光身上,我们看到了贫困户奋力脱贫的坚守。从陈守杰身上,我们看到他对大山和乡亲们的爱。


右江日报社记者黄荣盛:深入田间地头,传播脱贫好声音

右江日报社记者黄荣盛在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班支花村采访果农。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凌 聪/摄


6月8日,“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百色启动仪式在隆林各族自治县举行,我跟随采访团成员深入隆林各族自治县者保乡班支花村、克长乡猴场村、德峨镇德峨村等地,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采访,看到了脱贫攻坚的实效和经验,感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脱贫摘帽的信心、决心和力量。


在隆林者保乡班支花村,我发现该县依托产业园区大力推广西贡蕉和百香果良种、指导农户科学种植,创新探索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扶贫模式,为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我要以本次活动为契机,真正下沉到扶贫一线,增强走基层的脚力、察民情的眼力、谋事情的脑力、写文章的笔力,宣传脱贫攻坚的好经验、好故事、好做法。

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不仅有责任通过宣传报道,为脱贫攻坚一线群众加油鼓劲,同时还要善于发现、推动解决问题,为地方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贡献力量。我要坚守初心使命,用心感受、用情采访,用镜头和笔记录贫困地区扶贫干部的典型事迹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感人故事,综合利用全媒体平台,立体式、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老区脱贫攻坚以来取得的巨大成效,及时为大家呈现全媒体、可视化、鲜活生动的脱贫故事。


马山融媒体中心记者黄慧玲:一次惊叹,就是一个好选题

马山县融媒体中心记者黄慧玲正在采访贫困户。    孟振兴/摄


作为一名基层记者,能参加“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并在采访活动南宁启动仪式上作为代表发言,我深感荣幸,也让我在今后的采访工作中充满动力。


加入融媒体中心一年多来,我做了近百条扶贫相关稿件,整天与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干部、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打交道,受益匪浅。“感动”和“惊叹”是我最大的收获。


第一次采访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第一书记毛鑫,我就深受感动。为了更好地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毛鑫把自己的孩子从南宁市区的学校转学到龙开村。这些第一书记都是外地人,他们都尽心尽力地帮助马山脱贫,作为土生土长的马山人,我要以他们为榜样,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脱贫攻坚鼓与呼。


一年多来,我亲眼目睹脱贫攻坚给马山县带来的巨大变化,父老乡亲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古零镇羊山村把握发展“体育 ”契机,在各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着力打造攀岩小镇核心区,发展旅游产业,硬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脱贫路;古寨瑶族乡本立村村民不等不靠,依托独特地理环境发展金银花、葡萄种植和生猪养殖,终于摘掉了穷帽;白山镇立星村在东风公司的帮扶下建起沃柑产业园,今年疫情期间,该村村民顶着风雨采摘沃柑支援东风公司,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一次“惊叹”就是一个好的选题。


我会以这次采访活动为契机,继续努力,践行媒体人的脚力、脑力、眼力、笔力,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感染力,与各级媒体一起讲好马山的扶贫故事,写好更多的作品,展现马山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


金秀融媒体中心记者 廖晨言:通过笔头镜头,记录百姓好日子

金秀瑶族自治县融体中心记者廖晨言采访当地易地搬迁群众。广西日报-广西云客户端记者 蒙进煌/摄


“决战决胜走基层、总攻之势大采访”——千名记者一线行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来宾分会场的启动仪式选择在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的“幸福里”易地扶贫搬迁小区举行,让我想起几年前到这里采访搬出大瑶山的贫困群众的情形。如今,“故地重游”看到群众生活越来越好,作为记录者和见证者,我感到十分骄傲。作为县融媒体中心的一名记者,我有幸被选为采访团成员,既要采访好群众,又要当好“东道主”,向上级媒体介绍金秀、推荐金秀。


我要把此次采访当做一次培训学习的机会,认真向上级媒体、前辈“老记”学习,我不但要多写、多拍,还要多说,要争取向同志们讲述每个乡镇发展情况、贫困山寨脱贫故事。我还一边拍摄、一边写稿、一边传输,将来宾分会场的情况迅速传给在县融媒体中心的同事,供他们迅速生产“掌上”新闻。


我在近年的脱贫攻坚采访中,走遍了大瑶山的山山水水,目睹了山旮旯里的寨子一个个旧貌换新颜,采访了数百名脱贫致富的“阿爸阿妈”,有太多的感悟、太多的故事想与大家分享,尤其是近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毛南族实现整族脱贫作出的重要指示,鼓舞着瑶山群众,我们融媒体中心正在努力通过镜头、笔墨把总书记的关怀嘱托传播到大瑶山的每一个角落。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青秀区委书记唐小若带队走访中山街道及重点项目
中山街道|2019-09-04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长塘镇、建政街道、中山街道开展禁毒宣传活动
青秀区长塘镇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所|2019-06-28
陈武看望慰问科技人才
广西新闻网|202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