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系列报道7| 勤劳 帮扶,他们成功脱贫成榜样——青秀区贫困户走向致富路

南宁晚报 2020-06-09 阅读量 440


出行不便、饮水不安全、

贫困户就医难、上学难……

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改善。

经过6年多的不懈努力,

脱贫攻坚工作让无数个

贫困家庭的命运得以改变。

青秀区也有不少贫困家庭的生活

从贫困走向致富路,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脱贫故事。 



1黄如有:残疾夫妻不“等靠要”迎来新生活


青秀区刘圩镇禄强村村民黄如友今年56岁,双目失明、耳朵失聪,妻子苏美群也有智力残障。他们育有一对儿女,都是在校生,开支较大,家里可谓一贫如洗。经过精准识别后,2015年,黄如友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夫妇俩依旧保持着乐观向上、独立自主的心态。 


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除了享受产业扶贫政策,黄如友一家还享受A类低保,小额信贷分红4000元/年。2018年受益于危房改造政策,他们告别了“陋室”。此外,就读中职学校的女儿还享受了每学期1500元的“雨露计划”资助。


自立自强的黄如友一直认为,家里要脱贫不能光靠政府扶持,关键还是要依靠一家人的勤劳耕作,“只要能为家庭增加点收入,为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都愿意做。”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他时常拄着拐杖、摸着牛车,与妻子一起到田间地头干农活。去年,他们耕种了5亩水田、5亩甘蔗,增加了种植收入,家庭纯收入达到了3.3万元。2019年,通过帮扶干部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这对残疾夫妻迎来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如今,女儿和儿子都在读中职学校,品学兼优。让黄如友夫妇欣慰的是,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儿女都会回家拿起农具下地劳作,为父母分担农活。在与扶贫干部工作人员交谈中,黄如友感动地说:“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走出了贫困,对新生活有了盼头!” 


扶贫先扶志,脱贫先立志。黄如友夫妻虽然是残疾人,但他们身残志坚,没有“等靠要”的思想,不被命运打倒,脱贫之路上演绎了属于自己的崭新人生,为子女以及其他帮扶对象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2玉华觉:量身定制的帮扶计划下成功实现脱贫 


玉华觉是青秀区刘圩镇那度村那度坡人,一家6口挤住在6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父亲玉荣中已经80岁,母亲也已经73岁,父亲还患有高血压、慢性气管炎,长期需要药物治疗。家中有9亩耕地,种植稻谷、甘蔗、西瓜等作物,但因缺乏技术,产量不多,收入不高。面对这样的困境,玉华觉一家没有放弃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在2015年开展精准识别中,玉华觉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帮助玉华觉彻底摆脱贫困的命运,那度村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为他制订了帮扶计划。在健康扶贫政策的帮助下,玉华觉一家办理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并为他父亲办了慢性病卡,不但直接帮助解决了医疗费用的问题,更为家庭提供了一个保障。在危房改造和教育方面,他们也享受到了多项优惠和扶助政策。2018年,经危房改造,一家人住进了100多平方米的砖混房子里。2019年,玉华觉还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建了300平方米的房子,儿女上学也得到了资金补助。有了住房、医疗、教育三保障,解决了家里发展产业的后顾之忧。 


针对玉华觉缺少技术的情况,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组织村致富带头人、党员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向玉华觉传授了种植方面的各种技术,并建议他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但为其提供技术支持,还能解决农作物的销售问题。现在,玉华觉一家种植水稻4亩、甘蔗5亩、西瓜2亩、木薯2亩,年收入从原来的6000元,增长到15000元。 


玉华觉在做好种植产业的基础上,还把家中各种生产资源用活用好,自2016年起开始发展生猪养殖产业。他主动加入那度村养殖合作社,认真学习养殖技术,慢慢扩大养殖规模。到2018年底,他的养殖场共养殖生猪27头,年出栏40头,年增加收入10000元,并在2019年下半年开始养殖鸡鸭,总计200羽。


同时,玉华觉积极申请了村公益性岗位护路员,在日常农业生产中,对村道进行养护工作,每月拿到工资600元,每年收入7200元。另外,在政府的扶助下,玉华觉通过小额信贷5万元委托自治区农业龙头企业四野牧业公司经营,获得年分红4000元。他还认养四野牧业公司肉牛养殖基地肉牛2头,获得年分红4000元。 


在玉华觉夫妻俩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下,家庭情况大为改观,稳定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900多元,于2016年实现了脱贫。 



3黎加育:昔日因病致贫如今成脱贫榜样


提起青秀区南阳镇二田村村民黎加育,村民们都说他“不是在干活,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为了早日摘掉“穷帽子”,努力过上好日子,因病致贫的黎加育一家勤勤恳恳,并在帮扶干部的扶持下成功脱贫,成了其他贫困户学习的榜样。 


黎加育家以前住的是土坯房,家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在没有脱贫前,我们一家住的是危房,下大雨刮大风时最怕房子塌下来。”回忆起以前的穷苦日子,黎加育十分感慨。当时女儿上大学,儿子上初中,生活费和学费负担很重。驻村第一书记、帮扶干部、村干部了解到他家的情况后,帮申请到了3.9万元的危房改造款,盖上了3层楼的新楼房,同时还帮黎加育的儿子申请了“雨露计划”。家里种田每年可以得5000元的产业补贴,政府还帮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在农家书屋做管理员,每个月能有600元收入。现在,黎加育一家年均收入比以前多了2万元左右。2016年,黎加育一家成功脱贫了,但他并没有停下奋斗致富的脚步。黎加育和妻子今年都是54岁,儿子黎国思在读大专,女儿黎红林在横县当老师。目前家里种植有8亩甘蔗和7亩水稻,养有两头牛和部分鸡鸭。经过努力,2018年,他们盖起了一栋3层楼新房子,买了彩电、冰箱,还对房子进行了内部装修。黎加育说:“现在的生活条件与2015年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我们内心充满了感激,党和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扶贫干部这么用心帮我们,我自己也得加油干啊!” 


黎加育夫妇的勤劳脱贫,也深深感染着二田村的其他村民,“等靠要”的贫困户越来越少,家长也更用心教育儿女了。“人家那么困难都没有放弃希望,这么努力送小孩读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自己的小孩好好读书呢。”贫困户刘开福说。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南宁市工商局12315发布元旦消费提示 扫码防信息被盗 预订小心捆绑销售
南宁晚报|2018-12-26
武汉,重启ing……
新华社|2020-03-25
腾飞中国·辉煌70年 ——“谈祖国新成就 话壮乡新发展”活动启动仪式在滨湖路小学举行
201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