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稀老人不服输 靠种田脱贫致富

玉林新闻网 2020-04-14
  清晨,趁着难得的暖意,兴业县龙安镇牟村70岁的滕流琚早早离开了家,卷起裤脚,弯着腰,在水田里打理秧苗。他颇有兴致地给记者介绍自己种田的心得以及脱贫致富的途径,脸上一直洋溢着满足的笑意。

  古稀老人身负家庭重担,独自打理2公顷水田,靠着勤劳双手、同乡的慷慨以及政策扶持,从一个收入微薄、生活艰难的贫苦户,摇身变成每年纯收入颇丰、住上新房的脱贫户。“政策好,扶贫队伍负责,也给予我脱贫的勇气。”滕流琚笑着说道。

兴业县龙安镇牟村滕流琚靠种田脱贫致富。

  70岁高龄,成为村里种植大户

  滕流琚是牟村的一名普通农民,小孩常年在外打零工,几乎从未往家里寄钱,妻子从十年前开始就患有帕金森氏综合征,长期瘫痪在床,需要他手把手地照顾。以前靠着自己一亩三分地以及低保过日子。“老婆瘫痪在床,单单纸尿片就要近千元,更别说拿药、治疗了,家里生活压力一直都很大。”滕流琚说。

  一心想要缓解家庭窘困的滕流琚,终于碰上了机会。由于牟村有许多外出打工的人家,村里的农田大多被丢荒,从2016年开始陆续有人找上滕流琚,免费让其在自家水田里耕种,只希望田地不丢荒。闲在家中的滕流琚接受了村民的“好意”,开始“占”人田地种起稻谷,之后陆续还有村民贡献出自家田地,滕流琚的种植版图也从最早几亩地,发展至如今的2公顷,成为牟村种植水稻第一大户。

  “自己没有什么本事,就会种地。”滕流琚告诉记者,种地有问题咨询村民、专家,关于销路,有政府出面协调,相信自己能通过种地脱贫致富。

  苦尽甘来,成为村里脱贫典范

  初次见到滕流琚是在他的家中,身穿着长长的下水裤,上面黏着一层泥巴,正往屋外走去。简单寒暄后,记者跟随滕流琚的步伐来到他的“地盘”。

  穿过村间小道又上田埂,十分钟就到目的地了。“今天在距离家最近的一块田插秧,远的那部分早已在前几天插好。”滕流琚指着河对面说道,他种植的部分稻田在河对面,需要趟水过河,如果水位上涨,则绕行半个多小时才能到达。

  “农民的工作其实很辛苦,犁田、插秧、下肥、收割、晒谷等工序,一点马虎都不得。“滕流琚告诉记者,自己身体其实也不好,要顾及远近不一的2公顷稻田,有时也力不从心,需定期请村民帮忙,尤其三四月耕地最为繁忙,要犁田、抛秧等工作,最多的时候要请五六人帮忙。到了七八月收割时节,也会雇佣有收割机的队伍,晒谷、买谷也要请村民协助,一年下来得花掉超3000多元的人工费。

  尽管2公顷的种植工作繁忙也辛苦,每天起早贪黑,埋头在田里耕种,但功夫不负有志人,最终滕流琚也通过这种形式为自己家庭增加一大笔收入,也在2017年成为村里成功脱贫的典范。仅仅2019年,滕流琚通过种植水稻以及养殖少许鸡鸭等,家庭纯收入2.9万。

  扶贫有政策,“以奖代补”激发内生动力

  “你家的屋顶什么时候修整一下,不然刮风下雨进水。”第一书记郑业强叮嘱老人尽快把房子天井位置上方加盖雨棚,滕流琚听着也频频点头。2017年,滕流琚利用危房改造的政策,建起来自己的新房,同时这一年里,“八有一超”全部达标,成功脱贫。近两年,滕流琚的家庭收入还持续增加,加上从政府领取补贴,家里的小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近年来,龙安镇推出“以奖代补”,多做多奖,不做不奖“的方式,调动贫困户积极性,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滕流琚也通过种植30亩稻谷、饲养鸡鸭等,从龙安镇政府领取5000元的补贴,大大减轻自家的生活压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以奖代补’等政策,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调动村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促进村民增收致富。”龙安镇脱贫攻坚工作分队分队长陈天河告诉记者,目前在激发贫困户参与生产的同时,还必须住房、医疗、饮水安全等方方面面保障,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生产。


  (责任编辑:钟丹丹)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一批新规3月起正式实施 事关房贷、A股、驾照!
中新经纬客户端|2020-02-29
“我们的节日·端午”——2017年广西主题活动将在玉林市举办
2017-05-25
以贩养吸 他在家中雇人帮贩毒
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