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贵姓】熊氏: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竞风流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2020-04-13
>熊氏图腾

  >

  【释义】熊姓图腾,熊是有熊氏的族称。其始祖为少典的国君,轩辕黄帝曾经担任过有熊氏的君长。其图腾为两只手供奉着一头熊。熊姓出自黄帝,而黄帝又是伏羲的后裔。依据众多史料推知,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黄帝后裔楚国的历代君王也均以熊为姓,这个家族是以熊为崇拜物的氏族。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占现在我国百家姓的一大半,“熊姓”亦是从“熊图腾”氏族分支出来的姓氏。

  得姓始祖

  在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年,黄帝的后裔中有一位很有作为且很有德行和学问的人,名字叫鬻熊,是黄帝的36代孙。他自幼兼学文武,刻苦钻研学问,具治国安邦之才,是周文王的老师。他辅佐周文王建立周朝帝业,成为开国功臣。鬻熊的子孙为纪念父祖德业,遂以鬻熊之“熊”字为姓,这样,鬻熊就成为熊姓的始祖。又因为鬻熊的祖先季连是黄帝的第8代孙,季连为芈姓,故也称这支熊氏出自芈姓,是为湖北熊氏,史称熊氏正宗。后因鬻熊曾孙熊绎建立楚国,诸多史书也把楚称为熊氏族名。玉林熊氏是此支熊氏的一个分支。

  语言习俗

  玉林市熊姓族人主要聚居博白县,其语言以客家话为主。

  熊姓人口

  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熊姓在玉林市辖区户籍人口为8075人。

  家风家训

  孝父母

  忠祖国

  睦宗亲

  和乡邻

  修德行

  除恶习

  珍节俭

  尚勤劳

  敬本业

  课子孙

  熊姓渊源

  根据《史记》和《左传》等有关史籍记载,熊姓来源有二。

  一是5000多年前,少典之子黄帝,姓公孙,长居姬水之滨,因此改姓姬,又因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他是我国原始社会黄河流域的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征服了各诸侯国,开拓了中华一统的新局面,定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故又称有熊氏。黄帝不仅被尊为战神,还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出于对黄帝的尊敬,黄帝的子孙中有一支用他的号“有熊氏”为姓。叫有熊氏的人,后来干脆省去了“有”字,单姓“熊”字。

  二是在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末年,黄帝的后裔中有一位很有作为且很有德行和学问的人,名字叫鬻熊,是黄帝的36代孙,他具治国安邦之才,是周文王的老师;他辅佐周文王建立周朝帝业,成为开国功臣。鬻熊的子孙为纪念父祖德业,遂以鬻熊之“熊”字为姓,这样,鬻熊就成为熊姓的始祖。

  鬻熊儿子叫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周成王继位后,对有功于先王的大臣后裔特别看重,就将鬻熊的曾孙熊绎封于楚。熊绎博学多才,他于公元前1063年建立楚国,建都于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熊绎以丹阳为立足点,以启山林,艰苦奋斗,开拓江南各地。后楚文王熊赀,于公元前689年由丹阳迁都湖北江陵,建纪南城。楚国立国840年,在丹阳、江陵创业开基,经各代君王的戮力经营,疆域不断扩大,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之长,称霸江南,威震华夏。201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8集专题片《楚国八百年》,既是楚国也是熊氏悠久而宏大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熊氏后裔或为官职升调,或为商贸,或为逃避战乱,有一部分人从湖北向江西、湖南、四川及全国各地迁播。

  迁玉最早宗支宗祠

  ①熊氏宗祠,为熊氏始祖祠,坐落在博白县英桥镇新圩村客铺始祖创业开基地。清光绪年间重建,上下两座,左右两边有副屋12间。

  ②熊集瑞公祠(七世),坐落在博白县新田镇美沙村岭头庄,建于清光绪年间,上下两座加门楼,左右两边有副屋8间。

  ③熊佩玉公祠(七世),坐落在博白县新田镇美沙村充美庄,建于清光绪年间,上下两座,有副屋8间。

坐落在博白县英桥镇新圩村客铺的熊氏祖祠,是玉林熊氏始祖创业开基地。(记者 宋建州 摄)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熊氏迁往江西的后裔中,有一人叫熊绅,是熊氏得姓始祖鬻熊公的85代孙,也是楚国25代君王楚平王熊弃疾的后裔,居住在江西省南昌府丰城县,登宋宁宗嘉泰二年壬戌科进士,奉旨到广东任广州路判,总管府事。官任期满后,于1206年在广东省东莞县买田置产,卜居东莞县石碣镇莲花村龙塘里,繁衍裔孙,因此熊绅公成为广东省东莞县熊氏的始祖。

  熊绅公的11代孙熊停征在东莞县茶园村出生,在明朝弘治年间从广东东莞到广西博白六务堡经商,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在博白英桥镇新联村置田产,正德二年在新圩村又置客铺田产,卜居客铺。熊停征公成为博白熊氏的始祖,繁衍后代。

  熊停征公在英桥镇新圩村定居后,生两子,长子德宏公的裔孙迁徙到英桥镇堂兰村滩底屯,后又有部分后裔往外迁徙,其中11世上琇公的儿子世昌公迁往广东省廉江县石岭镇塘甲村,世隆公迁往钦州那旺;上珍公之子世朝公迁往东兴市江平镇班埃村。

  熊停征公次子德余公的后裔中,有一部分由英桥新圩客铺向外地迁徙。其中四世维润公的部分后裔迁往防城县滩散、那良、垌中、那芹、扶隆、平旺及越南国。四世祖维汉公后裔迁往新田镇美沙,后又有部分裔孙从美沙村迁徙到社门、村头、新塘村和大垌镇石龙村。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又有一部分裔孙从美沙村回迁到英桥镇新圩在始祖开基地居住,后又有一部分裔孙迁往广东省徐闻县龙塘下冯村。四世祖维泽公携带部分裔孙从英桥镇新圩村迁到新田镇美沙村,后又有部分裔孙从美沙村迁往社门村、那卜镇双竹村、福绵区沙田镇丽良村,后来又有部分裔孙从沙田镇迁往贵港市桥圩镇。

  博白熊氏,还有熊兴元一户。熊兴元于1992年从湖北省嘉鱼县新街镇晒甲山村西边桥屯到博白县凤山高中读书,后在博白县城经商,成家立业,定居南城,繁衍后代。

  玉林熊氏宗族人员,迁徙到外地的,约有2600多人。留居博白县内的有7200多人,主要聚居在新田镇的美沙、社门、村头和英桥镇新圩村;在福绵区沙田镇丽良村的约有1400人。

  迁到玉林的熊氏的始祖,从入博始祖熊停征公起,分两次立字辈。

  ①第一次立1~14世字辈:停德邦维茂梦熊嗣正上世士文辉

  ②第二次续立15至30世字辈:

  景福昭明,祖宗昌贻,芳徽承显,科甲祥延。

  ③迁居玉林沙田镇熊少池公支系,5至28世自立字辈:

  少天国世,广元应爵,居仁由义,

  承祖家芳,光前裕后,明堂登朝。

  家族名人

  熊景升,博白新田镇美沙村人,1937年春在南宁读高中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冬先后任中共玉林特支委员、玉林五属中心县委组织部长、玉林区特支组织部长兼北流县委书记,1941年任中共桂西南工委组织部长,1943年1月组建中共美沙支部并任支部书记。1944年秋,任中共博白县委书记和广西南区特派员,兼管陆川起义事宜,同年12月成立博白县民主抗日委员会,担任主任,组建博白县民主抗日自卫军,兼任政治委员。1945年与部下共46人在博白东平绿吊被国民党反动派包围并集体杀害,牺牲时年仅30岁。

  熊福芝,博白新田镇美沙村人,194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任中共龙潭支部书记,主办《龙潭日报》,1945年参加组织桂东南博白县民主抗日武装起义。1946年起先后任中共博白县特支书记、工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兼任博白独立营政委、粤桂边纵队新12团政委、新3团政委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博白县委书记、县军政委员会主任、博白县县长,陆川县委书记,容县地委常委、工交部长,玉林地委常委、玉林专员公署副专员、专员等职。“文革”期间受迫害,1983年恢复专员职务后离休。

  熊福强,化名陈雄,博白新田镇美沙村人,194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博白、柳州、来宾、贵县等地参加革命活动,1948年,任中共宾阳县支部书记、中共宾阳县委书记,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八支队新22团团长,参加开辟桂中南游击区和领导解放宾阳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在广西军区、广州军区任职,1972年4月任柳州军分区副政委,定为正师级。

  熊君福,博白新田镇社门村人,广西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广西医科大学呼吸内科主任、广西呼吸学会主任,1985年获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并颁发五一劳动奖章,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长期从事肺心病的防治研究并取得重大成果,撰写医学论文38篇在全国医学杂志发表,其中一篇的研究成果被列为全国诊断肺心病标准之一,并编入大学教科书《内科学》。

  熊云新,1958年生,博白县新田镇美沙村人,教授,主任医师,曾任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书记兼校长,广西科技大学副校长,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等职,是国家卫健委特聘专家,长期兼任人社部、国家卫健委全国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全国高校护理学专业高职高专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工作。他还兼任河南省平顶山学院陶瓷学院客座教授等职,不仅在医药研究上有较高的成就,而且在钧官窑研究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参与河南省重大科研项目《唐代花釉瓷复仿制作技术研究》,破解失传千年唐代鲁山花釉瓷工艺的秘密,填补了中国陶瓷领域的一项空白。其本人曾荣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西劳动模范等荣誉。

  本姓人自评

  熊姓具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得姓较早,源远流长;二是族大支繁,遍及全国;三是人才辈出,不可胜数,从古至今,历代皆有熊氏的杰出人物,尤北宋为最。

  历史上,秦末楚义帝熊心;汉代骑都尉熊乔;晋代大常卿熊远;北朝经学家熊安生;明代小说家熊大木、兵部尚书熊文灿;清代文学家熊伯龙;近代名将熊秉坤;打入国民党军内部当上胡宗南机要秘书的中共特工熊向晖等均是熊氏精英。

  从广东东莞迁徙广西玉林的熊氏宗族,也同样涌现有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熊景升、熊福芝、熊福强、熊君福……,他们传承熊氏宗族的优秀品质,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人生最美的华章。

  由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楚国八百年》,作为全面展现楚文化起伏的历史以及王朝变迁的画卷,完整、系统地讲述楚国8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其奇谲瑰丽的文物解读楚国辉煌灿烂的文明。楚国这个古老的国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灵魂得到了永生,战胜了时间,战胜了历史,楚文化已经涅槃为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永远翱翔在天地之间。楚国也是熊氏悠久而宏大的历史,熊氏族人也如楚文化一样生生不息,传承永远。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原副校长 熊云新)

  2014年初,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了8集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楚国八百年》是由中央电视台和湖北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由央视纪录频道和湖北卫视联合摄制的一部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第一次完整地讲述楚国800年悠久而宏大的历史和文化,以全新的视角解读令人叹为观止的楚文明,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和深邃的现实关照性。

  楚国是华夏南迁的一支,建国于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223年,国君为芈姓、熊氏,传47代,是南方的长江文明的代表。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国的历史同时也是熊氏悠久而宏大的历史。尤其是自楚平王熊赀由丹阳迁都湖北江陵,从公元前689年至公元前223年间,历代熊氏君王皆定都在江陵,繁衍昌盛,人才辈出,共同创造了光辉业绩,名扬天下。楚国历史中著名的“筚路蓝缕”“一鸣惊人”“深固难徙”等爱国、开拓、创新等精神特质,也始终传承于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中。

  玉林熊氏,正是楚国25代君王楚平王熊弃疾的后裔;名门之后的熊氏故事,自然也与众不同。熊氏后裔,血脉相传,也留下一个个撼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 胡富光)

群英荟萃,人才辈出竞风流

《熊飞抗元起义》故事石刻。

坐落在博白县新田镇美沙村充美自然村的熊氏七世佩玉公祠,20世纪40年代初期,曾经是中共地下革命活动场所和熊景升领导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策源地,写下了红色的光辉历史。

  名门后裔 风骨相传

  在一份博白熊停征公支系清朝时段有功名的先祖名单里,有熊梦乾、熊正品、熊正行、熊正杰、熊上伟、熊上琇、熊上瓒、熊上瑞、熊士广、熊士佳、熊世珍等熊氏先祖的生平事迹介绍。

  据熊氏族谱记载,熊停征公是广东东莞始祖熊绅公的第十一代孙,于明朝弘治年间到广西博白县六务堡避难。于明朝正德元年(1506年)断买水鸣滩业(即现在英桥镇新联村石子岭对面),正德二年断买客铺业(即现在英桥镇新圩村熊屋队)。从此定居,繁衍子孙,成为博白熊氏始祖,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部分裔孙陆续迁居博白新田、大垌、那卜和防城、东兴、玉林、贵港、广东等地,还有一部分移居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越南等国家,已繁衍至21代,发展人口1万多人。

  博白新田美沙村现保存有较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群,如充美围城(即美沙中心小学)、充美佩玉公祠、岭头集瑞公祠、安垌围屋、秀山垌围屋、社田围屋、排甲围屋、岭头老屋围屋、水万坡围屋、高兰垌围屋等。堪称当地规模最大的客家围屋群。这些规模大小不一的客家围屋,也是熊氏宗族的智慧结晶。

  宗祠文化是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玉林熊氏家族比较聚集的村庄行走,记者从熊氏宗祠、村庄、学校门前的对联、春联,了解到玉林熊氏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玉林熊氏最早宗祠的门联:“源来东莞,系本江陵”,熊佩玉公祠门联:“缅怀祖德源流远,繁衍宗支世泽长”,美沙村岭头庄老居屏风联:“忆前贤克俭克勤艰苦劳心开伟业,期后辈惟耕惟读奋强远志绘宏图”,美沙兴文小学门联:“兴仁兴义爱民与教民为本,文子文孙小学乃大学之基”,还有部分村庄嵌名春联,如熊屋的“熊门积德传家久,屋宇读书继业昌”,高兰垌的“高瞻远瞩雄图灿,兰馥桂馨泰运长”,万角的“万里江山铺锦绣,角缘谷地铸辉煌”等,这些对联书香味浓郁,以血缘文化式样记录着熊氏宗族迁居玉林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广西科技大学原副校长熊云新祖籍就在博白新田美沙村,他对玉林熊氏家族的历史文化非常熟悉,他说,依据众多史料可知,伏羲号黄熊、黄帝号有熊,黄帝后裔楚国的历代君王也均以熊为姓。至今的广东东莞榴花公园,还有宋末抗元义士、民族英雄熊飞墓,熊飞将军纪念亭。熊飞,字翼之,号花溪,熊绅公之曾孙,竹侣公之长子,东莞附城榴花村人。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春,元军陷宋都临安,南宋王朝已临崩溃局面。熊飞愤于国破家亡,在岳父李用的支持鼓励下,联络东莞各地义士,毅然率义军北上投奔文天样,抗击元军。他带兵多次打胜仗,收复莞城、广州,最后在韶州为敌所困,终因寡不敌众而殉难。东莞人民敬仰他的民族气节,把他的衣冠与亡妻李氏合葬在榴花新围后面山岗下的熊氏墓地,东莞市人民政府于1989年将其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经查证,玉林的熊姓就是东莞四世祖熊飞公的后裔,大约500多年前因为避难,逃到了粤桂两广交界的当时叫广西博白县六务堡的新圩村落脚,开启玉林熊氏宗族的历史。

  红色故事 撼天动地

  或许是骨子里生来就有“英雄”的基因,玉林熊氏,也留下一个个撼天动地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

  博白县新田镇美沙村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红色革命老区,在那血雨腥风的艰苦岁月,有13位英烈为革命捐躯,共培养了熊景升、熊福芝、熊福强3位县委书记。

  博白熊氏因闹革命而闻名全县。熊氏宗族青年,由于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对革命先进思想也较容易接受。在玉林高中读书由校长朱锡昂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熊步蟾(熊桂辉)、熊瑞庭和在本县中学入党的熊表柱等3人,于1930年回到美沙村,组建了中共美沙支部,熊步蟾任党支部书记。这是博白县最早的中共支部,他们领导本村人民进行减租减息斗争,使贫苦农民得到实惠。1937年,在南宁读高中的熊景升,经常写信和寄些革命书籍回来给族中进步青年阅读,还利用寒暑假回乡的机会向青年学生进行革命宣传,族中有几位在博白中学读书的青年也陆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熊景升、熊福芝、熊福强等在美沙组建了中共美沙支部,还在美沙中心校高年级学生中组织读书会,利用文艺演出、贴标语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发动群众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日。同时进行轰轰烈烈的减租减息运动,还组织民兵进行军事训练,做好抵御日军侵犯的各种准备工作。

  1944年秋,中共广西省工委任命熊景升为中共博白县委书记,组织民主抗日自卫军。当时,美沙熊氏宗族的人都发动起来了,进步青年积极报名参军参战,广大族人群众积极进行筹枪、筹粮、筹钱支援抗日武装起义。1945年春,美沙熊氏宗族就有88位青壮年参加了民主抗日武装起义队伍。起义战斗队伍中,有些是父子俩,有些是同胞两兄弟和同胞三兄弟。

  博白县民主抗日自卫军1945年2月在双旺起义,建立了一批乡村民主政权,后遭国民党反动派调集重兵镇压,熊景升带领的队伍在东平绿吊村受敌包围,抗日自卫军46人被敌人杀害。此次事件牺牲的人员中,熊氏的就有县委书记熊景升、支队长熊景亮、指导员熊福菖、县委宣传员熊景富、熊福权、熊福璋在内的13人。“绿吊”事件之后,美沙村陷入白色恐怖之中, 熊福芝、熊福强等人前赴后继,继续领导大家革命,他们揩干了烈士身上的血迹,掩埋好烈士的遗体后又继续投入战斗,又有一批青壮年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继续参加革命斗争。在各个革命时期的斗争中,熊氏宗族被民政部门确认的烈士有16人。

  新中国成立后,美沙村有一批年轻人熊福寿、熊福才、熊福兵、熊福庆、熊景区、熊泰功参加志愿军到了朝鲜战场,都曾在上甘岭战场上战斗过,凭着机智勇敢,结果他们都胜利从战场上回来。其中,熊福寿还在战场上立功。据回忆,1953年7月,朝鲜战争的最后决战——金城反击战役打响,我54军135师404团4连直插敌人心脏地带,战斗非常激烈,通讯更是繁忙。当时的报务组长是熊福寿,他是美沙村人。那时,电报稿越积越多,致使上级的命令不能及时下达,连队的情况不能及时反映,随行的营参谋长很着急。熊福寿想到营指挥所的报务员也是博白老乡,急中生智,他就用乡音客家话直接通话,很快就把10多份积压的电报发出。战斗结束后,熊福寿因为在关键时刻机智地保证信息畅通荣立三等功。这批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志愿军,复员回到老家美沙村,在家务农、当工人、一般的村干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继续默默奉献。

  崇文重教 英才辈出

  玉林的熊氏族人一贯重视文化教育,从清朝至民国都积极设立学堂,方便子孙上学读书。尤其是熊氏人口聚居最多的博白新田镇美沙村,于1929年利用族中的尝产资金创建新田镇第一所完全小学,取名观兴高等小学。美沙完小由于教学质量好,还吸引周围外村外姓甚至远在大垌、双旺的不少学子前来就读,学校规模也不断扩大。

  为激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子弟读书,在经济并不富裕的年代,熊氏蒸尝的收入主要用于补助和奖励子弟读书,族中的大蒸尝和各房系的小蒸尝,各个时期都根据尝产的收入、学生的数量、就读学校高低的实际情况,分别召开宗族会议作出具体的补助、奖励办法,促使子弟上学读书蔚然成风,很多熊氏学子学业有成,成了为国贡献的精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学校办到家门口,加上经济补助、奖励的激励措施,熊氏家族不仅男孩子上学,女孩子也有很多人上学,不少女孩子高小毕业后上初中、高中。据统计,仅新中国成立初期,美沙村熊氏参加革命工作的女青年就有25位之多。

  美沙村村支书熊昭福告诉记者,美沙村是山多地少的典型丘陵山村,常住人口3500多人,其中熊姓人口占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博白熊氏家族四世维泽公和五世茂忠公的裔孙,是目前博白始祖熊停征公裔孙最大的聚居地。美沙村历来重视教育。清朝中期,玉林熊氏家族自七世以后的祖辈就注重教育,送子弟读书,有九世正杰和十世上玟、上瓒、上瑞诸公首开中榜武文秀才之先河;清朝后期,熊氏家族创办了“美沙观成小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成为全县仅有的几所中心小学之一,培养了众多人才。

  记者了解到,玉林熊氏家族,在革命年代培养了熊景升、熊福芝、熊福强3位县委书记,新时代还有一大批像熊君福、熊云新教授等在各行各业事业有成的拔尖人才。博白县新田镇美沙村社田屯,至今有近30人从事教师职业,是个名副其实的“教师村”;美沙村秀山垌屯,解放前村庄只有11户人家,人口不足100人,熊景升、熊景亮、熊景富、熊景厚、熊景趋、熊福庚等六位革命烈士的旧居就在这里。这个村庄不大,但培育出了不少人才,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出了不少国家机关干部、军人、留学生、大学生、教师等,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世家。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历史纪录片《楚国八百年》全面展现楚文化起伏的历史以及王朝变迁的画卷,也唤醒人们对“熊氏渊源”的最原始那份种族记忆。

  玉林熊氏,正是楚国25代君王楚平王熊弃疾的后裔。名门之后的熊氏故事,自然也与众不同,如“楚人”沸腾的血液,总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顽强地传递着自己的优秀基因,让生命的薪火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覃维)

1人点赞

相关推荐

兴业县富旺村:种养农旅混搭促乡村振兴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08-04
医科大玉林校区进入全面装修 大礼堂预计月底封顶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20-04-08
机构改革后广西各部门有何变化?一图秒懂!
广西日报|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