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西街】雁门庄,一条会讲故事的小巷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2020-05-14
  走进西街,有一条小巷是必须要去的,那就是雁门庄。这里建筑规模宏大的义兴古宅和名医文子述流传下来的故事,至今仍是西街人谈西街历史的重要依据来源。

  岁月和风雨的磨损,让雁门庄多了一种老者的雍容、沉静和睿智。行走其中,吹着不知来自哪个方向的风,听着悠长的蝉鸣,看着爬满了青苔和各种野草的断垣残壁,会让人品味出那份时间沉淀出来的味道。

义兴古宅大部分仍保存完好

▲义兴古宅保存完好的屏风门。

▲小巷深深。

  义兴古宅曾被朝廷赐匾“善行上民”

  从其兴古宅往南走不到50米,从左侧进去,便是雁门庄。记者看到,在雁门庄的左右两边,几乎都是旧屋,一间挨着一间,一幢靠着一幢,带着一种从容老去的气度。

  雁门庄的入口是一个拱门,用青砖砌就,显得典雅而有艺术韵味。门口的门框仅剩下上面的横梁,现出了与岁月抗争的努力。步入小巷,斑驳的墙面、铺过水泥的地面不时冒出来一两块青石、从地面冒出来嫩嫩的小草,都带给人一种闹中取静的市井生活般的悠闲。“从这里开始,全是义兴古宅的屋地。”刚进入雁门庄三四米左右,义兴古宅原住户文杨指着一面仅留下半截灰沙墙脚的残墙告诉记者,义兴古宅原为三进古宅,长约60米,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几乎占据了半个雁门庄,有“小巷有多长,义兴宅就有多久”之说。

  据介绍,义兴宅大约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为当时西街最大的建筑之一。文杨说,他们建义兴古宅的祖辈喜欢积德行善,在嘉庆17年(1812年),获得朝廷赐牌匾一块,写着“善行上民”,以前就一直悬挂在第二进大屋的大门,但很可惜,大约在文革时候就丢失了。

  义兴宅第三进大屋建于1925年

  义兴宅至今仍保存完整的有两进大屋。据文杨介绍,第一进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全部崩塌了,而第三进大屋是1925年由她的祖父文子述所建。

  第三进大屋建筑工艺非常精美,用料也相当考究。从大门进去,走过一个天井,但见一面青砖墙。青砖墙中间是一个圆形门,下面铺设有青石板和粉红色的沙岩石。文杨说,在她小的时候,这个圆形门就是她们姊妹几人最爱玩的地方,“从门口的一边跑到另一边,玩半天不觉得累。”

  记者发现,青砖拱门的建筑工艺非常细腻,砖缝细密,而且从青砖斑驳的外表可以看出,在青砖外面还涂了一层跟青砖同色的泥浆。“据老一辈人讲,青砖外表涂抹的泥浆就是从青砖里磨出来的,主要是起到保护青砖的作用。”文杨介绍。

  门口的推笼门也几乎完好如初,推拉自如。屋内地面铺设的地板砖,呈菱形形状,衔接相当紧密,至今看着仍显精致、美观。而让人惊叹的还有正屋厅堂前面的屏风门。这个屏风门大而且精美,其上半部分镂刻着鲜花、莲蓬之类,外面涂抹着金粉;下半部分则雕刻着松树、兰花、梅花之类,线条细腻,钩画了了。除了原来涂抹的颜色已基本脱落外,花的外形和上面的花瓶都清晰可见。“屏风门可装可拆,据说以前家里有什么大事,就会拆下来,过后又重新装上去。”文杨说,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们都还住在这里,所以,至今他们仍习惯把义兴古宅的第三进大屋称之为“新屋”。

  “新屋”还有一个特点,它四周都有走廊连着,以前下大雨时,走遍整个大屋,都淋不着一滴雨,设计相当巧妙。而另一个让人惊叹的是,大屋用的瓦是盖两层的,第一层白色,由于有椽子间隔着,站在屋内向上一望,一格格白色,看着赏心悦目。文杨说,底层的白瓦除了装饰,最主要的还是起到加固作用,“几十年来,屋子都不用修葺。”

  文子述:雁门庄走出来的名医

  雁门庄出过一个有名的医师,叫文子述,原名文继贤,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民国初就学于广州光华医学院,毕业后行医于中越边境,后到安南(今越南)行医,颇有声名。

  文子述一生最为族人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是他曾说服当时驻贵港的部队司令刘俊臣与李宗仁合作。1921年,驻守玉林的李宗仁想占据贵县(即现在的贵港市),但其时驻守贵县的刘俊臣实力雄厚,若以力攻之,必有两败俱伤之虞。李宗仁决定智取,打算派出幕僚文荔村前往贵县说服刘俊臣来归。但文荔村与刘俊臣素不相识,不敢冒此风险,于是向李宗仁推荐文子述。李宗仁采纳其言,文子述亦欣然领命。后来,文子述不辱使命,促成了刘李合作。也因此获得了李宗仁的信任,后还被李授命组建军医院。

  文子述虽为医师,但却为稳定当时的玉林局势作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是雁门庄的一个传奇。

  雁门庄的另一个传奇,便是这里制作的牛巴。以前的雁门庄就有一户制作牛巴的文姓大户。“在民国时期最为盛,据老一辈人说,那时经常是到了早上四五点,整个雁门庄便都是牛巴的香味。”文杨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雁门庄的住户还经常在早上洗好菜,等这户人家制作完牛巴后,拿菜到他家去,用他家做牛巴的镬炒菜,味道非常好。因为做过牛巴的镬还有不少油,炒出的菜油足味香。“那种味道,至今仍被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怀念。”

  “原来住在雁门庄的居民基本上都搬离了,留下来的已经不多,但我仍喜欢这里,也一直住在这里。”雁门庄居民文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义兴古宅边建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他说,生于斯长于斯,每次走进这里,心里全是雁门庄那些让人无法割舍的历史,“即使哪天搬离了,这里仍是我的根。”   (记者 王耀前)

  原标题:岁月流淌,西街上的雁门庄散发着那份时间沉淀下来的味道   雁门庄 一条会讲故事的小巷

  (责任编辑:覃维)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朱山坡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分享写作心得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20-01-02
刹车失灵侧翻 司机不幸殒命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20-01-20
6人恶势力犯罪集团受审,被控5年非法获利逾20万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19-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