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云总裁王方:用好新基建,培育云计算新优势
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云总裁王方表示,加大在云计算产业的投资布局,不仅对上下游产业有重要拉动作用,更将对我国数字经济乃至中小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云”是新基建的核心技术“底座”
浪潮集团副总裁、浪潮云总裁王方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基建”的核心底座是云,它推动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信息化、数字化流动,同时也催生了新经济和新业态的诞生。云的身影不仅出现在消费互联网上,更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和商业应用业务中,凭借IaaS、PaaS、SaaS的投放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尤其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对基于B端的云服务需求拉动力巨大,特别是在政务大数据领域。此次上云需求激增,云主机扩容最终带来物理服务器扩容,也将带动相关应用服务加速普及。
鞭策产业链向好发展
加大在云计算产业的投资布局,不仅对上下游产业有重要拉动作用,更将对我国数字经济乃至中小企业产生深远影响。王方从三个方面向记者阐述:
一是将加快芯片产业化。芯片产业处于云计算产业上游。随着近年来各行业的数据量激增,更多领域开始利用云计算挖掘数据价值投资,且新基建加大了对于云计算的投资布局,5G芯片、人工智能芯片、服务器芯片、物联网专用芯片等市场需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增长,并逐步走向产业化,发展潜力巨大。
二是将促进行业应用落地。增加云计算的投资力度,将助推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交通和智能制造的应用场景落地。智慧医疗方面,云计算的高质量发展将推动基于5G新型网络架构的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及模式创新;智慧教育方面,云计算将结合5G、AI、大数据、超高清视频等技术,不断探索并使得远程教育、智慧课堂等成为刚需场景;智慧交通方面,云计算将提高城际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程度;智能制造方面,云计算可加快搭建基于5G网络的工业协同制造平台,推动5G技术与工业网络、工业软件、控制系统融合。
三是将帮助中小企业提质增效。云计算主要为中小企业带来服务模式、运营模式和产品研发三方面创新。服务模式创新方面,云计算能有效地降低中小企业获取网络资源服务的成本,线下服务可以逐渐转移到线上。另外也可以搭建企业自身的服务平台,积累线上的用户资源并提升用户使用体验;运营模式创新方面,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云计算服务构建全新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模式,打破办公场所的限制;产品研发创新方面,基于云计算构建的数据分析服务能够为产品研发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
“新云计算”时代的新考验
此次疫情让传统企业级应用受到了挑战,云原生应用将会成为新智慧城市场景下的主流。面对新基建这一新机遇,上云是上策。那么在新一轮的云计算潮流中,如何基于云来发展新技术?
王方表示,这需要企业结合最新的技术和客户需求,不断创造价值。云原生被越来越多地提及和使用,分布式云、多云、容器、无服务等新兴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数据管理、分析工具、边缘计算、物联网、移动网络等技术将直接影响云服务的使用效果,这些技术的不断进步需要云厂商不断地创新。此前云计算的发展更多借助于互联网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需要找到更多的行业应用,这非常考验厂商对行业的认知以及打造解决方案的能力。
此外,云计算的业务生态已经逐渐从“消费云”发展到“产业云”。王方指出,企业上云已成大势所趋,政企市场仍是大家关注的重点领域,这对众多传统企业而言,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因为搞“产业云”要比搞“消费云”难得多,搞“政企云”要比搞“个人云”难得多。
企业上云是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业务端的数据要上云,还要将流程信息化,管理模式也要进行迭代;采购端牵涉到的供应商品类别、数量繁杂,绝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独立部署的能力。“这就需要众多企业在云上聚合,形成合力,共同加快生态建设。”王方说道,“对于云计算厂商来说,构建良性的生态圈意义重大。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不可能有一个厂商仅靠自己做出云服务的所有内容。只有与合作伙伴双向赋能,从市场需求和技术深度出发,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占领市场。
政企合力促产业发展
在“新基建”的背景下,厂商要如何趁势布局?王方给出了建议:一是要以顶层设计来谋划新方向。云计算作为重资产行业,企业应以超前的意识探索新基建相关领域的发展机遇,在把握和衔接相关领域发展趋势、需求和自身业务模式的基础上,明确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二是要打造试点示范。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失,云计算需要基于对行业的认知,找到更多的行业应用场景。因此,要基于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打造一批性能优秀、应用效果好的应用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拓展新模式、新服务。三是要以区域共建实现新突破。企业应与地方政府共建云计算新模式,形成一批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案例。
在新基建背景下,政府该如何助力云计算的高质量发展?王方强调,政府层面应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和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创新示范应用建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