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区全国政协委员为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言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2019-03-11
  对接大战略 融入大湾区

  编者按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被多次提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热词,引起代表、委员广泛关注。为此,《广西日报》联合《湖南日报》《湖北日报》《贵州日报》《南方日报》《海南日报》《江西日报》《四川日报》等7家党媒,围绕“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共同开展主题报道。请看8省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们如何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言献策。

  八省区全国政协委员联名建言――

  支持周边省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北京电 (记者 龚文颖 王春楠)3月7日,由住桂全国政协委员发起的一份《关于支持周边省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得到了来自广东、湖南、海南、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的全国政协委员响应支持,共计19人联名提交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

  据了解,为加快实施“东融”战略,开启新时代广西改革发展新征程,住桂全国政协委员希望推动广西等大湾区相邻省区加快对接融入大湾区建设。委员们认为,这将有利于周边省区接受先进生产力辐射、全面提升开放发展水平,有利于加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竞争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广西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充分发挥区位通道、政策叠加、生态资源等优势,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投资洼地。今年2月,自治区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审议通过《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 加快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发展的若干意见》及10个配套文件。下一步,我区将加快系列文件批复实施工作,联合广东省开展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融合、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等。

  为此,住桂全国政协委员联合广东、湖南、海南、江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支持周边省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建议》。提案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周边省区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规划,推动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机构、统筹协调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等;完善周边省区融入大湾区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批高铁主干线、高速公路主干道,全面提升水道通航能力和港口功能,形成快速便捷的海陆空立体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大湾区与周边省区产业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推动产业合作转型升级,创新引资模式,将资金、技术、项目吸引到周边省区等。

  新闻链接

  联名提案提出五大建议

  1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包括:推进合浦-湛江等高铁建设,加快铁路建设以及柳州-广州、岑溪-罗定铁路货运专线建设,加密南宁-广州-深圳高铁(动车)班次,加密南宁、南昌、赣州等地至深圳、珠海航班,支持电力工程建设,以及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珠江-西江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相互衔接,加快形成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的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国际贸易新通道。

  2 促进金融贸易融合发展。包括:加快CEPA先行先试示范基地建设;以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为平台推动大湾区及周边省区深化合作,着力建设一批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的商贸物流、服务外包、跨境电商、沿边金融服务等核心集聚区;优化跨境贸易手续办理,提高通关效率等。

  3 支持科技创新。包括:支持周边省区在香港、深圳成立科创研究院,加强人才与科研合作;加大对周边省区与大湾区联合科研基金、联合科研项目的资助力度,支持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行科技创新信用等级和“黑名单”制度,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等。

  4 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包括:制定大湾区与周边省区出入境、工作、居住、物流等方面更加便利化的政策措施,打造人才通关的绿色通道,促进人才资源便捷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强教育合作,创新支持大湾区与周边省区合作办学方式,共建一批特色职业教育园区;加强就业合作,加大转移劳动力培训力度,建立周边省区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收入、社保等方面的完整信息数据库等。

  5 加强旅游医疗合作。包括:发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旅游推广联盟作用,开通连接大湾区的高铁旅游专列,共同拓展与海丝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支持赣闽桂湘建设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和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鼓励大湾区社会力量与周边省区合作办医,支持周边省区公立医疗机构骨干医师赴大湾区三甲医院进修等。

  全国人大代表、贺州市市长林冠:

  全力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冠年

  “贺州是中国第一个‘世界长寿市’,在交通、生态和资源等方面具备‘东融’的优势,用发展的眼光来谋划并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全力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全国人大代表、贺州市市长林冠说。

  林冠介绍,当前,贺州大胆探索“双飞地”的产业发展模式,“政府+行业协会+专家智库”的开放合作模式,规划招商、孵化招商、资本招商的产业招商模式。下一步,贺州将首先推动规划“东融”,充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每一个专项规划,对接“9+2”城市特别是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在产业融合上形成良性互动的合作;其次是交通“东融”,加快推进与粤港澳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三是产业“东融”。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发展思路,重点推进产业的协同创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四是人才“东融”。通过柔性引才、项目引智,吸引大湾区人才向广西流动。五是服务“东融”。对标对表大湾区,切实优化营商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梧州市市长李杰云:

  全面对接大湾区 建好广西“东大门”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冠年

  “梧州紧邻粤港澳,在接受大湾区辐射带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国人大代表、梧州市市长李杰云说。

  李杰云介绍,梧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重点是“六融”:一是理念融。号召全市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加快实现先进思想观念对接、先进管理模式对接、高效工作机制对接。二是交通融。梧州以粤桂交通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内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初步构建了“铁公水空”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格局。三是产业融。梧州依托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重要平台,主动参与大湾区产业分工协作,近年来引进的外来投资中60%来自大湾区。四是生态融。梧州加强与大湾区西江流域城市的生态合作,环保联防联控机制不断完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健全。五是人才融。梧州成立了驻粤港澳大湾区3个引才工作站,设立干部培训、挂职、选调3大基地,建立跨省区干部双向交流锻炼长效机制。六是治理融。梧州先后与广州、佛山、肇庆等5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市长联席会议等工作协调机制,分别与5市商定共同推进产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贵港市市长农融:

  重点推动与大湾区的产业深度合作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冠年

  “贵港是珠江-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具有交通、物流、土地、劳动力等诸多优势,是最适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城市之一。”全国人大代表、贵港市市长农融说。

  农融介绍,这些年,贵港全力推进与粤港澳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成了2000吨级航道和粤桂两省区省际高速公路通道6个,贵港港则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腹地规模较大、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集装箱港口。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方面,贵港不断加快推进工业产业调整优化,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成功引进了一批来自粤港澳地区的产业项目。下一步,贵港将全力建设面向东盟、服务粤港澳的立体交通联运枢纽,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城,重点推动与大湾区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和电动车、智能装备制造等产业深度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玉林市市长韦韬:

  加快融入大湾区大开发大发展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张冠年

  “玉林市是粤港澳大湾区和北部湾经济区连接的重要节点城市,对于‘东融’既有近水楼台的优势,又有良好的基础。”全国人大代表、玉林市市长韦韬说。

  韦韬介绍,玉林融入大湾区建设首先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向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看齐。其次,交通基础设施是“东融”的基础,玉林将坚持不懈抓好“建高铁、修机场、造码头”三件大事。高铁方面,全面推进南宁至玉林城际铁路建设;航空方面,玉林福绵机场预计今年底全面建成;港口方面,铁山港东岸两个10万吨级码头今年将基本建成;公路方面,“两横四纵”高速公路网主骨架初步形成。第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东融”的关键,今后玉林将坚定不移打造产业集聚洼地,把承接产业转移作为融入大湾区的最主要形式。第四,加强与广东茂名、湛江、深圳、珠海等城市合作,在城市规划建设、文化旅游、科技金融、环境治理等方面与大湾区城市群实现无缝对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做好“四个对接” 打造合作发展典范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简文湘

  “2019年,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我办正牵头组织编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北防钦一体化规划(2019-2025年)》,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方面,初步设想将北防钦建设成为湾区合作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湾区’合作发展典范。”自治区北部湾办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魏然介绍。

  作为广西“向海经济”主战场的北部湾经济区,近两年来的重心工作之一就是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3月8日,记者从自治区北部湾办获悉,2018年,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总体工作方案的通知》,该办牵头研究出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施方案》。今年,该办将以加快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为“东融”重心,创新“两湾”合作发展机制,提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合作、生态环境合作水平,促进合作共赢。

  具体来说,主要是做好“四个对接”:

  战略对接。加强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两大国家城市群战略联动,充分利用“两湾”优势政策,在“两湾”协同联动、跨区域发展及国际合作中,更多地集聚资源、赢得市场、拓展腹地,深化开放引领、创新驱动、整体统筹和区域协同,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竞争力。推进北部湾港与香港、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合作,共同培育和加密北部湾经济区至粤港澳的班轮航线,联合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共建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

  产业对接。加强企业和创新资源对接,围绕电子信息、海洋产业等重点产业,深度挖掘产业合作潜力,建立产业发展和协作的机制和模式,共建利益共享的产业链,推进“两湾”制造产业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互补发展、服务产业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海洋经济差异化发展。支持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企业、行业协会、智库搭建多层次、常态化、开放式的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和集成果转化、产业园区、公共平台和科技金融为一体的产业全领域合作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模式,打造“两湾合作范本”。

  载体对接。加强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接,拓宽“城区+园区”空间合作模式,加快高级别产业合作示范区建设,实施产业转移、高新技术引进带动战略,推进互补性产业发展。打造衔接“两湾”的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海上航线综合客货运通道,依托铁路、高等级公路和重要港口,推进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建设服务“两湾”产业转移的跨界物流园区。以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为重要抓手,积极推动与粤港澳大湾区共谋共建国际信息大通道。实施北部湾“智慧海洋”试点,共建“泛北部湾区域全息海洋大数据平台”,培育智慧海洋应用服务体系,建设海洋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合作区。

  环境对接。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培育有利于“两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动和区域融通的适应融合发展的创新环境,推动创新人才、创新平台、先进技术成果在“两湾”间无差异化顺畅流通。完善产业对接合作服务支撑体系,优化投融资环境,探索推进航运服务、科技产业、滨海旅游等行业管理标准和规则衔接。加强生态建设对接,创新生态合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两湾”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合作推进江海生态治理,合作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两湾”一体化生态屏障,打造与粤港澳大湾区共生的和谐生态圈。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主席陈放:

  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

  四川日报记者 袁 婧

  “四川应该牢牢抓住粤港澳大湾区的机遇,主动出击、寻求合作、实现共赢。”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工商联主席陈放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粤港澳大湾区,这不仅是粤港澳自身的发展机遇,也是四川继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有力“跳板”。

  陈放认为,四川虽然地处西部内陆,但与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发展上具有互补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是四川的产业优势,双方应在产业上加强合作。

  除了产业上的合作,陈放也希望从粤港澳大湾区“借智借力”,与粤港澳大湾区在自贸区建设、金融服务以及跨境贸易等方面实现更多人才的交流合作。

  “深化合作,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机制保障。”陈放说,去年下半年,四川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东、香港、澳门进行考察,学习取经的同时,也带去了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实际上,四川已先后与香港、澳门建立川港合作会议机制、川澳合作会议机制。

  “建立了机制,合作归根到底要靠什么来推进呢?那就是项目!”陈放透露,四川已经储备了一批合作项目,希望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框架下,携手广东、香港、澳门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务实合作。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

  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王淑宜

  “过去,贵州与粤港澳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扶贫协作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今天,国家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带来了重大机遇。”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发改委主任陈少波说。

  陈少波表示,贵广、贵昆、渝贵等高铁相继建成通车,特别是港珠澳大桥建成投运和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为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化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将深化用好贵阳至粤港澳快速大通道,加快高铁经济带建设,同时加快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和南下珠江等水运大通道建设,加密贵阳机场同粤港澳大湾区干线机场航线航班,以综合交通互联互通为引领深度融入大湾区。

  “产业发展是区域紧密合作的关键要素。”陈少波说,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在能源、旅游、大数据、园区建设等方面优势互补,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下一步,贵州将继续深化能源合作,深入实施“黔电送粤”工程,同时积极推动引进粤港澳大湾区优强能源企业共同开发贵州煤层气、页岩气等优势资源。在旅游方面,将合力打造贵州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共享的绿色生态圈和优质生活圈。在大数据方面,将共同推动大数据融合发展,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作出贡献。在产业方面,贵州将高质量推动建设广东(贵州)产业园等共建园区,主动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在贵州发展“飞地经济”。

  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

  争当湖南承接产业转移“领头雁”

  湖南日报记者 唐 婷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拥有世界级港口群和广阔经济腹地。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紧密的联系地区之一,衡阳乃至湖南将迎来大好的发展机遇。”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委书记郑建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拥抱粤港澳大湾区,衡阳有独特的优势和基础。”郑建新介绍,衡阳区位交通优越,坐高铁从衡阳到广州不到两小时,到香港3小时,下一步还计划开通衡阳到香港、澳门的航线。衡阳产业基础雄厚,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拥有14所高等院校,50万以上的熟练产业工人。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澳门旅游业发达,广东拥有强大的先进制造业,这些都是衡阳有基础、有条件、有空间、能承接的产业。”郑建新介绍,衡阳一直是湖南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前沿阵地,吸引了一大批优质产业项目落户。2018年6月,李克强总理在衡阳考察时,嘱咐衡阳争当东部承接产业转移的“领头雁”。衡阳积极用好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此前出台了招商“黄金30条”、工业优惠政策30条,每年拿出一亿元引进人才,同时下大力气优化政策环境。“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最佳营商环境。”郑建新说。

  全国政协委员、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

  携手泛珠打造中国新经济发展新图景

  南方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颖川 戴晓晓

  “粤港澳大湾区携手泛珠三角打造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全国政协委员、佳都新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伟认为,泛珠三角地区为广东提供了广阔的腹地空间,同时也能更好地借助广东,实现高水平的“走出去”“引进来”。

  刘伟认为,一方面,区域融合将吸引泛珠三角城市产业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落户粤港澳大湾区,同时也为粤港澳大湾区拓展产业腹地和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泛珠多省市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与劳动力资源,通过承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移,有利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而随着区域融合日渐紧密,服务型经济和实体经济两大领域的产业协作将明显加强。

  “新兴技术赋能互联互通新想象。”刘伟说,以佳都科技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创新实践为例,我们正在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改变交通产业,未来在广州100多个地铁站,将由全自动智能化设备为乘客提供服务。而这一规模化产业应用探索更可复制到广阔的泛珠三角地区,从而更好地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及要素资本加速流动,给区域发展带来更深刻变革。

  “只有激活交通脉搏,实现互联互通,才能促进资源要素自由流动,不仅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与泛珠三角地区的互联互通,还将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扩大城市辐射半径。”刘伟说。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

  促进区域间人流资金流便捷流动

  海南日报记者 罗 霞

  “作为一个港资企业,在内地投资非常幸福,特别是处在海南自贸试验区和粤港澳大湾区,感觉发展前景广阔。”全国政协委员、香港观澜湖集团主席朱鼎健说。

  在朱鼎健看来,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给企业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海南和粤港澳大湾区近在咫尺,要让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产生更多关联,共促区域间开放发展,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流动很重要。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多措并举吸引港澳台人才参与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朱鼎健建议,应该推进财税改革,减轻港澳台人才在海南的税负水平;做好住房、教育等配套保障,营造宜居环境;放宽工作条件限制、签证限制等。

  按照中央12号文件,海南以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打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服务业发展可以广泛吸纳外籍从业人员。”朱鼎健建议,海南通过放宽工作条件限制、签证限制,向全球广邀海南产业发展所需的外籍从业人员;制定海南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外籍实习生计划,放宽纳入该计划的外籍高校在校生入琼限制。

  在引资方面,朱鼎健提出利用专职机构,统筹招商引资、招商推广、优化营商环境等工作;积极开展以商引商,整合开拓招商引资渠道;推动投资贸易监管与国际接轨,经济活动遵循相关国际惯例。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湖北联谊会会长谢俊明:

  对接大湾区实现协同发展

  湖北日报记者 杨宏斌

  “湖北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加强与大湾区区域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交通区位优势、科技人才优势、教育资源优势、基础研发优势、工业基础等方面。”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湖北联谊会会长谢俊明说。

  谢俊明认为,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湖北可争取粤港澳大湾区的商品通过湖北特别是武汉的辐射作用向我国中部地区乃至全国扩大内销。同时,湖北可以给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很好的科教人才补给、原材料补给,还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原材料加工。武汉的工业体系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工业体系是互补的,武汉的钢铁、纺织、电子、汽车工业、造船业等,可以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工业体系配套。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给湖北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和经贸合作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香港第三产业发达,而湖北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较发达、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根据国家要求,湖北急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这方面可借助香港的优势,学习香港产业转型的经验,大力引进香港服务业,如香港的餐饮、金融、保险、旅游、证券等产业。香港研发业可借助湖北雄厚的科教基础,湖北可积极引进香港科研项目,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并实现产业化。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赣州市市长曾文明:

  打造江西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

  江西日报记者 魏 星 万仁辉

  “江西省高度重视、积极推动赣州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赣州市市长曾文明说,江西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提出:赣州要打造对接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头堡。今年江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将赣州打造成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地,建成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和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日前,江西省政府又印发了《江西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方案》,要求把江西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区。

  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赣州有优势、更有先机。从交通区位来看,赣州是连接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纽带,“铁陆空”交通全部连通。从政策和平台优势上来说,赣州是华东地区唯一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设区市,并获批为全国仅有的三个加工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基地之一。围绕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今后,赣州将深化赣州港作为盐田港、大铲湾港、广州港的内陆腹地港作用,同时加快建设配套大湾区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重要基地和延伸带,有序承接大湾区优质产业转移。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瞄准大湾区高端市场需求,实施优质农产品供应工程,建设一批直供大湾区的优质农牧渔产品供应基地。同时,赣州将以赣州国际陆港为龙头,以特色产业为支撑,把赣州打造成为产业梯度转移承接示范地、赣粤开放合作高地、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桥梁。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玉林降低职工医疗保险缴费率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20-08-07
裸男进站加油购物,未付款便走人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19-06-14
拦路强卖 “恶爷”被行拘10日
玉林晚报|201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