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行·看世界”系列报道之三 】沿着当年郑和航海的足迹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2019-05-29

船长,您好!

 

印度洋是亚欧大陆海上贸易的中心。

 

在南洋各地供奉的郑和石像。

  在赤道海上看日出

  根据船方预告,1月9日5时20分左右,在茫茫的印度洋上航行的“和平号”邮轮将通过赤道,正式进入南半球。

  赤道是地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世界赤道纪念碑博物馆建在南美洲国家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我们乘坐的邮轮将两次经过赤道。

  为了纪念这一特别的时刻,这天我起得特别早,洗漱完毕赶紧到船顶看日出。天刚微曦,大海上还是黑漆漆的一片,已经有热爱健身的人们在沿着甲板练习快步走。当天的日出时间是6时16分,跟“转圈”的人们走了几圈,黑魆魆的天空刚刚露出了嫣红色,已经有不少人架好“长枪短炮”在等日出了。

  海上日出日落是一种特别令人心醉的美,每一天的日出日落都变化多端,场面壮丽,特别让人感动。

  而我此刻是在赤道印度洋的海面上看日出呢,它赋予我一种特别的庄严肃穆之美。这时候,太阳在遥远的东方先是害羞地躲起来,把天际的云彩一点点染成由浅及深的橘色,然后是火烧般的红色;太阳跃出海面,越来越亮,大约十多分钟,已经亮得耀眼了,一下子照亮了整个海面,也照亮了我的人生航程。

  大自然真是神奇。才十多天的时间,我们就从北半球走到了南半球,从冬天进入了夏天;原来在厦门还穿着厚厚的衣服,到了赤道印度洋已经换上了薄薄的夏装。

  在赤道印度洋,气温是27℃~30℃,海水深度是4000米~5000米,海水呈深蓝色,波浪不大。一阵阵海风掠过,海面像幅巨大无边的绸布泛起一层层涟漪。大海宽茫茫,望不到边际,看不见船影、陆地,只见天连着海,海连着天。

  因为不懂外语,我吃饭聊天、参加活动多数是跟同文同宗同习俗的中国人在一起,尤其是与同行的几个广西老乡聊得最多。

  周贤钧是玉林人,今年78岁,十年前他和老伴用时115天环游世界,参加的是“和平号”第62期“环球游”,当时走的是北半球;这次他又带老伴坐上“和平号”参加第100期“环球游”,这次走南半球。“2008年参加‘环球游’时,上船的只有7名中国人,船上只用日文、英文广播,很不方便;这次再来‘环球游’,船上的中国人已有200多人,增加了中文广播,很方便。地球是个大圆球,南北半球都走过了,环球游就算完美了。”周贤钧说。

  周贤钧从小热爱海洋,拥有丰富的海洋知识。他教我观察海洋:海水颜色越浅,说明海床很浅,靠近陆地岛屿;海水是蔚蓝色甚至褐黑色的,说明大海很深了。

  他说,我们这次航行的印度洋应该是当年郑和七下西洋走过的航线,也是我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中“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浩瀚无比的海洋就成了我们最需要认识、探索和追求的对象,没有海洋意识,就不可能有全球视野。

  面朝大海,一声叹息

  19世纪之前,亚洲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地区,印度洋是亚欧大陆海上贸易的中心。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印度洋被称为“万国大联合”的世界,阿拉伯地区的小型帆船、东南亚的帆船与中国的古帆船等船只在这片海域自由航行,西起红海、东至日本海的贸易圈相互连通,形成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弓形的海上通道。中国、印度等国以及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通过印度洋进行贸易,大宗贸易涵盖了纺织品、胡椒、陶瓷等大众消费品,以及珍珠、香料、燕窝等奢侈品。

  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奉皇命七次横渡印度洋。7500吨级的大型船舶行驶于整个船队的中央,2~3万人分乘60余艘大型舰船和100余艘小船,共航行18.5万公里,这是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大规模海上行动。特别是行驶于船队中央的旗舰,又被称为“宝船”“西洋宝船”,长150米,宽60米,在15世纪的当时不仅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船舶,而且比19世纪以前英国海军中最大的船只还要大3倍以上。

  郑和船队曾到达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他们给当地带来礼物,宣传中华文化,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并非是带来“血与火”,更不寻求占领别国的土地。郑和远征中规模最大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征,在44天中不间断地航行了5000多公里,这种高速航行在当时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60年后,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等人才开始他们的航海行动。

  令人惊讶的是,明朝政府突然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海禁”政策。郑和船队的宝船被拆作燃料,船员充当建筑工人或普通士兵,郑和远征的航海记录被销毁。清朝继续实行了这种“海禁”政策,结果导致曾经辉煌了好几个世纪的中原王朝离大海越来越远,愈发孤立和衰落。

  中国古代曾经出现过很多航海家,有过很多富可敌国的海商,宋元时期出现了“中国大航海时代”,他们创造了许多惊心动魄的航海和财富故事,可是我们的官方、民间都没有记录,作家诗人也没有描述。直到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海洋国家的坚船利炮打遍全世界,生意做遍全世界,中华民族的有识之士才幡然醒悟:原来,是我们主动放弃了海洋!

  中国为什么没有描写大海的伟大作品?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有组织的、商业性的航海贸易?为什么没有人人津津乐道的航海经历,而是害怕海洋龟缩在陆地一隅?不得不说,明清朝廷断断续续地实施了500多年的“海禁”政策不但扼杀了汉、唐、宋、元诸朝官民共同经营海洋事业的良好发展态势,也彻底终结了附丽于海洋事业之上的中国海洋文明。

  明清两朝不遗余力剿灭的所谓“倭寇”,其实很多是中国东南沿海一带的渔民,因为朝廷实施严厉的“海禁”政策,有些人铤而走险做了“海盗”。如今有学者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群被误读的中国海商。而在他们被掩盖的身份和命运背后,则是中国曾经强劲的民间海洋力量与农耕王朝的对峙、抗争和败落。不能制海,必为海制。排斥海洋文明、拒绝融入世界,曾经强盛一时的中原王朝走向落后、衰败就成了必然。

  面海而生,背海而亡。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900多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500余条河流入海。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现在经济总量已排行世界第二位。如今,我们的眼光已经从中国扩大到全球,探索和认知海洋正当其时。

  坐上现代化的邮轮,航行在我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经率领船队浩浩荡荡航行过的“西洋”(即印度洋),和风吹来,海阔天空,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

  原标题:“环球行·看世界”系列报道之三  沿着当年郑和航海的足迹

  【责任编辑:刘子扬】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谈汪洋参加人大代表进站履职活动
2019-12-25
兴业县上榜“广西森林县城”,让市民享受更多“绿色福利”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04-24
福绵区检察院加快司法救助
20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