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子更甜 把乡愁留住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2018-08-11

  冰岛作家赫尔多尔·奇里扬·拉克司内斯在小说《青鱼》里,描述了一个兴衰与青鱼紧密相连的渔村,其中全村男女老少捕杀青鱼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人们像等待情人似的等待了很久的青鱼,就要在用巨大的木材挡住波浪的江岸上卸下来。非常兴奋的、浑身沾满了鱼鳞的人们用小铲子把鱼桶装满了这些闪闪发光的神鱼。妇女们已经拿着刀子站在那儿准备好了。周围的人是多么地忙碌,多么地兴高采烈呀!

  进入7月,龙眼开始挂果,在博白县三滩镇,居民们也因这些甜蜜的果实的成熟而兴奋忙碌起来。8月5日,玉林日报全媒体采访组就三滩镇全民加工桂圆这一现象进行了网络直播。

  当日8时,记者来到三滩镇时,街圩上行人寥寥,清晨的阳光透过商铺、民居半掩着的大门,落在早起的居民身上,他们围坐在层层叠起的圆筛旁,用手上的“指甲”(挑龙眼的工具,状若笔管,长约12厘米,一头尖)将龙眼取核去皮,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龙眼肉随着他们手腕的抖动跳落在圆筛上。三滩镇党委书记梁浪说,今年风调雨顺,三滩镇龙眼大丰收,预计当地产量达10000公斤,桂圆加工能够为群众带来近亿元的收入。

  加工完成的桂圆色泽鲜艳。

  在博白县三滩镇,一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剥龙眼的场景比比皆是。

  三滩镇的村民爬到树上摘龙眼,满脸丰收的喜悦。

  加工好的桂圆被送到恒涛公司收购处,在分拣包装后发往各地。

  村民在自家的烤房前检查桂圆的成色。

  立足乡土树品牌

  博白县桂圆产业历史悠久,1992年被命名为“桂圆之乡”。其中,70%的产量出自三滩镇,民间素有“广西桂圆数玉林,玉林桂圆数博白,博白桂圆数三滩”的说法,而在三滩镇,加工桂圆又以三滩、那秀、良茂等村最盛。

  在三滩村,全民加工桂圆的氛围十分浓厚。走进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加工桂圆,村民家房前,基本建有烘烤桂圆的烤房。加工桂圆的队伍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风华正茂的青年,也有天真活泼的孩子。在这里,三代人从事桂圆加工的场景比比皆是。

  在该村一处山地上,放眼皆是枝叶浓绿的龙眼树,枝头一串串沉甸甸的果实,盛满夏日的阳光和甜浆。一棵高高的龙眼树上,年轻力健的青年借助木梯矫健地在树端摘下一丛丛龙眼;树下,满脸皱纹的老人弓着腰在将跌落的龙眼一一拾进箩筐。69岁的黄江清说,今年在外地工作的丈夫和儿子都没有回来,儿子劝她不要摘龙眼了,太辛苦,每月给钱供她零花。黄江清不愿意,她说:“十几岁就当家,这个活做惯了,停不下来。”

  “黄江清家有30株龙眼树,每年单是加工桂圆这一项,就为她的家庭增加上万元收入。”三滩村村支书刘反修说,加工桂圆是当地村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每年这个季节,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也会请假回家帮忙。

  到三滩镇收购桂圆的南宁客商黎炳均对此深有感触。他说:“我接触到的农户的生活是一年比一年好,以前是用自行车驮桂圆到收购点出售,现在很多农户都是开汽车来的,两轮变四轮了。一些农户也盖了宽敞的楼房。”黎炳均说,他到三滩镇收购桂圆已经有28年,三滩桂圆销售一直很稳定,深受两广市场欢迎。

  据了解,国内龙眼主产地为广西、广东、福建等,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也有知名的桂圆加工企业,为什么三滩桂圆能够长据桂圆市场榜首?

  今年80岁的三滩镇农技站原站长刘景光认为,这首先取决于三滩龙眼的优良品质。他说,三滩镇是传统农业重镇,土质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丰富的热量和水分,为种植龙眼提供了优越的自然资源。20世纪80年代,三滩镇引入优良品种石硖后,进行了嫁接改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改良后的品种果肉爽脆、味浓甜带蜜味,产量稳定。当时不少外地客商来收购桂圆的同时,也打起了收购果核发展育苗的主意,其果核一度卖到20元1公斤。

  其次是烤制的工艺。刘景光说,为了保存龙眼,三滩人起初把装满龙眼的竹筛架在铁锅上,用炭火烘烤,待烤成龙眼果干后才剥皮去核,费时费力,桂圆肉也不完整。到20世纪60年代,不断摸索的三滩人改进了烘烤工艺,开始用烤房烘烤生剥的龙眼肉,烤出的桂圆外观匀称、色泽金黄、果肉干爽、风味香甜。由此,三滩桂圆的名气越来越盛,赢得了消费市场的认可。

  同时,由于三滩镇劳动力充沛,桂圆加工技术不断成熟,效率不断提高,在加工完当地的龙眼后,闲不住的三滩人会到周边县市收购龙眼回来加工。久而久之,三滩镇形成了桂圆产供销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在加工旺季,载着全国各地生果的货车,常常会引发三滩镇街道的大堵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一代代三滩人的勤劳,擦亮了三滩桂圆的招牌。”三滩镇党委宣传委员庞遥远总结道,管护果树、采摘龙眼、挑龙眼、烤桂圆,每一项都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熬得住的三滩人就这么一代代把这门生活的技艺传承下来。

  立足乡愁谋发展

  地理环境是人们生存的容器,决定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三滩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地耕耘、采集,创造了甜蜜的生活,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烙下了独特的乡愁印记——桂圆。

  8月5日,本报全媒体采访组在新华社现场云创建的“三滩桂圆加工季”直播,点击量达20万人次,至8月6日,点击量突破30万人次。这里面,既有想了解三滩桂圆加工的各地网友,也有部分在外工作的三滩人,他们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直播链接,有的调侃一到暑假就呆在家挑龙眼的童年经历“不堪回首”,有的则感慨一家人齐心协力改善生活的难忘时光,等等。家乡房前屋后的龙眼树承载了浓浓的乡愁,有着共同生产生活记忆的三滩人在网上抒发的感慨也好,调侃也罢,字里行间都写满了“故土难离”。

  陷入集体回忆的三滩人中,有良茂村的谢广勇。谢广勇1999年到外地工作,经过多年打拼,在广州创下了一番事业。2017年春节,回家过年的谢广勇听村里人说起,他小时候放牛的山坡,茅草已经高过人了,年轻人出去打工,村里只剩留守儿童和老人,山地荒废都没人理。谢广勇就此萌发了依托三滩桂圆产业名气,回乡投资旅游业的想法。

  2017年12月,谢广勇投资的“印象·三滩”旅游区在良茂村奠基。该旅游区总体规划950亩,整体投资约1.2亿元,规划建设成一个集旅游、娱乐、休闲、度假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区。据了解,该项目一期260亩全部采用村民土地入股的形式,现已建成一期第一个项目水上乐园,已经有40位村民在里面工作。

  2018年8月5日,“印象·三滩”旅游区试业,现场组织了丰富多彩的采摘龙眼、挑龙眼比赛,三滩镇所有村(社区)均派出好手参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观看、游玩。现场竞技气氛紧张热烈,加油声、欢呼声不断。穿行在热闹的人群中,谢广勇感慨万分,因为他终于把这件回报家乡的事情做成了。谢广勇说:“脚下这片土地,就是我儿时放牛的荒坡,边上还有不变的阿公厅,我想保留老房子,改善整个环境,修旧如旧,留住乡愁,把家乡建成博白最漂亮的美丽乡村。”

  乡愁,是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为乡村产业发展输入源源不竭的文化动力。一个特色产业关系一方百姓生计,桂圆这一舌尖上的乡愁,承载着每一个三滩人沉甸甸的乡土记忆,以及过上更美好生活的期盼。梁浪说,三滩镇桂圆产业形态特色鲜明,镇里已经着手申报广西博白三滩桂圆滋补特色小镇,通过发展桂圆产业链和中药材产业链,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现代加工制造、物流及生产性服务业和都市型农业相互融合,打造成为面向东盟、东南亚最大的滋补品和中药材贸易综合平台。

  立足产业求创新

  桂圆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滋补品之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食品以荔枝为贵,而资益以龙眼为良,并指出龙眼肉有“开胃健脾,补虚益智”的功效。

  博白县恒涛绿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黎涛认为,桂圆的食补价值,在国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市场需求十分稳定。今年32岁的黎涛,一家三代从事桂圆贸易,为家乡拥有这一特色资源感到自豪。从骑摩托车到各村各户收购桂圆,到成立公司规模化加工桂圆,黎涛对这个行业理解得比平常人要深,也有很强的抱负。他说:“容县的沙田柚全身是宝,果肉可吃,果皮可做菜,也开发了很多深加工产品。三滩的桂圆也要深度开发,以后我们要加大研发力度,做桂圆酒、桂圆糕、桂圆冲剂、桂圆饮料等,占据健康食品市场份额,让更多的人能品尝到不同形态的三滩桂圆。”黎涛说,也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桂圆产业的扶持,使桂圆加工走上企业化管理、产业化经营之路,提高桂圆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恒涛公司长年为北京同仁堂、大参林、康美药业、厦门嘉祺等知名企业供应桂圆,产品远销东南亚乃至欧洲等地。但黎涛并不满足于现状,正在谋划组建电商团队把三滩桂圆送到更多消费者的舌尖上。

  不满足于桂圆产业现状的,还有博白县桂圆产业协会会长李春燕,她向记者引述了一位领导对博白桂圆的评价,“20年前,装桂圆的是一个圆筒,一斤装的规格。20年后,外包装没变,规格没变”。

  原地踏步的背后,是当前三滩乃至整个博白桂圆加工业的现状。一是加工技术落后。博白桂圆肉的加工基本采用家庭作坊式、手工操作为主的传统方法,所有工序都是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成本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无法提高。

  二是缺乏行业标准。博白桂圆经营模式过于分散,缺乏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统一管理不完善。这种方式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价格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包括李春燕的博白客家桂圆在内,博白县已经有三家企业拥有SC生产资质,这意味着博白桂圆加工正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迈进。李春燕说,博白县对桂圆生产一直有很高的要求,其制订的地方标准甚至高于广东、福建、上海、重庆等地企业的标准。当前,博白县桂圆产业协会正着手制订博白桂圆的行业标准,通过这个标准引导农户规范加工流程,只要农户加工的桂圆干度、色泽、形状、大小符合行业标准,我们就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收购。

  同时,博白桂圆的品牌建设取得了新进展。李春燕介绍,自2016年起,博白县桂圆产业协会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注册“博白桂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请。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博白桂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终于成功注册。

  据了解,博白县将以此次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契机,大力实施“商标强县”战略,深入推进“商标品牌富农”工作,支持和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商标品牌,扶持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效增收。(记者 王彦臻/文 陈东/图)

  原标题:让日子更甜 把乡愁留住——博白县三滩镇桂圆加工业见闻

  责任编辑:覃维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脱贫户黎祥进的心声:幸福生活,靠自己挣出来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02-17
玉东新区重拳打击“两违”
2018-01-24
北流:脱贫攻坚“四大战役”硕果丰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20-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