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镬耳祠”在诉说故事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2018-09-02

  曾经为革命作出贡献的“镬耳祠”外景。

  在革命老区博白县英桥镇英桥圩坡肚垌,有一座被当地人称呼为“镬耳祠”的祠堂,它不仅仅是当地阮氏人的太宗祠,而且还是一个有着红色革命历史的故址。

  建于明朝,两次重建

  负责全面收集编写博白阮姓族谱资料的阮国义告诉我们,阮氏太宗祠建于明朝,三进,建筑面积487平方米。清朝同治四年,阮姓家族中的调元公高中进士,清光绪二年辉宗公高中武举,因而祠堂中厅高挂“文魁”“武魁”牌匾。又因调元公高中进士祠堂荣建镬耳,人们称其为“镬耳祠”。该宗祠于1924年被盗匪烧毁,1925年重建,1994该宗祠再次重建。

  “镬耳祠”有着不平凡历史记录,自明朝修建好之后,既是当地阮姓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也一直是阮姓人和阮姓亲朋好友的孩子前来上学的学堂。最值得一提的是,“镬耳祠”曾经为革命作出过贡献。在“镬耳祠”大门的右边,设置有“革命故址纪念室”。从“镬耳祠”大门进去,最吸引视线的是墙两边建设“镬耳祠”和革命斗争的资料介绍,其中一幅“革命故址光耀千秋”保卫英桥人民政府战斗的描述,还配有一幅按照当时战斗的环境绘成的彩色壁画,让人看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进到宗祠里面,还可以看到众多阮姓革命志士参加革命斗争的典型故事等有关资料介绍,非常励志。

  红色故事,源远流长

  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1948年,广东南路地区党组织委派何朝玉、黄立平、涂家喜三位同志在广东廉江、广西博白和陆川三县交界地带建立了黄河区区工委,组织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为了壮大革命声势,区工委决定攻打英桥乡伪乡公所。事前何朝玉在“镬耳祠”秘密约见我党打入英桥伪乡公所任文书的何为丰同志,了解相关情况,10月黄河区武工队配合粤桂边纵新三团秘密开赴英桥,临时指挥部就设在“镬耳祠”。经过激烈的战斗,我军攻下了英桥伪乡公所,缴获轻机枪2挺,七九枪20余支,各种子弹3000余发。

  1949年11月30日,英桥获得解放。何为礼、李达材、刘继丰、杨威等同志接收了英桥并建立了英桥乡人民政府。鉴于原来的伪乡公所房屋破烂不堪,1950年1月2日乡人民政府搬到“镬耳祠”办公,“镬耳祠”成了新政府的所在地。

  1950年3月1日,英桥乡土匪暴乱,1000多名土匪将英桥乡人民政府围得水泄不通,妄图一举消灭新生的红色政权。战斗在拂晓时打响,40多名乡政府工作人员在张长、何为礼的指挥下,沉着应战,利用“镬耳祠”地势较高、门口有一张大池塘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打退了土匪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眼看乡政府久攻不下,穷凶极恶的土匪将大量的干柴和煤油运到祠堂后面的山岭上,决定在夜间采用火攻,欲将革命同志和“镬耳祠”一起烧毁。正当万分危急之时,凤山区区长黎永彪带领区中队首先赶到英桥,接着驻扎在车田、和寮、塘蓬的解放军先后赶到,向土匪发起了攻击,1000多名土匪在解放军的强大进攻下,落荒而逃。

  为了铭记历史,阮姓后人将这一事件的经过刻在石碑上,并绘制成壁画,立在祠堂。离休干部刘继丰撰稿写下“革命故址光耀千秋”保卫英桥人民政府战斗的故事经过,赞扬阮姓志士仁人在“镬耳祠”原址兴建“阮氏纪念堂”和“革命故址纪念室”的举动,对发扬革命老区精神和对后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如今的“镬耳祠”,还是英桥镇中心小学的所在地,还在发挥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而“镬耳祠”散发出的红色革命光芒,依然有巨大的教育能量。(记者 詹丽萍 张翔)

  原标题:听!“镬耳祠”在诉说故事

  责任编辑:覃维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兴业县首批8个扶贫项目经营主体申请了商标,扶贫产品“名利双收”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20-04-21
玉林地区新能源汽车可以申请专用号牌啦!
2017-12-22
市民注意!医保卡业务暂停两日
2017-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