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融”发展天地宽,北流市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2019-03-10

在南达时装针织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设备大大提升企业生产效率。

  在南广高速北流出口引道边,北流帝森绿色科技创业园项目尤为引人注目。在标准化厂房内,一批具备防火、隔热、降噪等功能的节能保温岩棉产品排列整齐,等待发货。

  生产总经理陈历剩随机拿出一件岩棉产品,现场展示其防火功能,他说:“未来一到两年时间,我们计划把北流帝森做大做强,实现年产10万吨,我们也有信心能做到高端、优质。”据了解,帝森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场、高铁、地铁、大型场馆等工建项目,整个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以上,年创税800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500个。

  北流帝森绿色科技创业园的发展轨迹,是北流市扎实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有力见证。近年来,一大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北流。

  乘着“东融”快车,下一步,北流市将全面实施产业发展攻坚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营商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更多优质创新资源在北流“落地开花”,为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打造更强劲动能。

  优质服务

  为民营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按照以往的政策规定,今年1月共需缴纳6379元,但按最新规定,小规模企业的地方税费减免按照国家规定幅度50%‘顶格’执行,我们只需缴纳3189元,仅一个月就节省了3000多元。”日前,宝源生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郑裕忠在办税服务厅办理纳税申报时,拿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3个税费算了一笔账。

  这是北流市严格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有效释放减税降费“红利”,让民营企业从税收政策中增强获得感的一个缩影。实践证明,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可以更加轻松上阵,进入升级转型的“高速路”。近年来,北流市不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深入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便利服务,进一步降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提交材料比原来减少29种34个,1/3的业务实现“当日办结、立等可取”,以“减证”推动“简政”。

  截至去年底,北流全市共有各类经济主体62233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22万多人,个体和私营经济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主渠道。近期,北流市又出新招,出台《北流市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实施方案》,提出“2019年6月前,北流市城区新设立企业基本实现‘企业开办手续3个工作日内完成’的工作目标。”

  为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用水、用电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北流市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扶持力度,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2月上旬,北流市举办2019年“春风行动”百家企业用工专场招聘会,共有153家企业进场,包括三环集团、海螺集团、南达时装针织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共提供9700多个岗位,发布岗位信息850多条。据统计,共有11000多人入场求职,现场达成就业意向人数10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43人。

  提振信心

  大浪淘沙见真金

  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就是一个新的增长极。民营经济作为北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借助“东融”之翼,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各种挑战的严峻考验,其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发力,更需自身苦练内功。

  想要在大浪淘沙的环境中生存,就要紧随时势做出相应改变,自身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在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北流南达时装针织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明宇对此时刻保持着清醒。

  2002年,进驻白马镇的南达还是小作坊形式,人工手摇机1人1机,生产生存环境艰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服务下,企业抓住产业转移时机,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发展成为年产数百万件的成熟型企业。进驻民乐镇后,当地政府、政策为企业创造极大的发展空间,南达则加大设备投入力度,建立全新的现代化厂房,配置进口设备,1人可管理10台至12台自动化设备,生产量由原来的每天每台机器12件提升到每天每台机器36件,效率大大提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的路子肯定会越走越宽。北流市用实打实的政策助力民企腾飞,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更有信心。李明宇十分自信地表示:“南达公司发展前景可期。”南达整个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年产针织服装、毛衣1000万件,年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以上,年创税150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500个。这对于进一步延伸北流的服装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标题:“东融”发展天地宽  北流市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

  责任编辑:李家州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玉林:规划建设快速通道 确保群众便捷出行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09-03
雷雨天挥之不去
2018-07-03
湖北:分区分级分类分时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继续延迟开学
湖北省人民政府|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