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车垌社区:先烈精神代代传承 居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2019-06-26
  在玉东新区茂林镇圩西南角,矗立着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它就是车垌十二革命烈士墓。每逢清明时节,茂林镇中小学校的师生和各界群众都会带着鲜花前来祭奠,缅怀这些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英烈的精神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保护茂林人民而牺牲的12名烈士而修建,蕴含着一个悲壮的英烈故事。解放初期,匪患尚未完全清除。1950年7月1日,当时的茂林区政府侦查得知有土匪潜入南江乡合汉村活动骚扰村民,便派出区乡干部和区中队武装共23人前去围捕,下午到达车垌村时遭到了二三百名有组织的土匪武装包围和袭击。因寡不敌众,剿匪人员边打边退,撤到大湾角泅水渡江时,由于水深弹密且部分战士不谙水性,区委副书记何考德、副区长赵海泉、中队长苏海云等12位同志壮烈牺牲。

位于茂林镇圩西南角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杨传科(左三)在故地讲述当年那一场战斗的故事。

 

梁承金在“家门口”就业,工作家庭两不误。

 

社区环境有了极大改善。

 

居民杨柳的新楼房豪华气派。

  走访车垌社区,革命先烈精神代代传承

  过后,当地政府和人民在大湾角附近垒砌了土质的烈士纪念碑,以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12名烈士。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便于群众瞻仰以及更好传承烈士精神,有关部门将其迁移到茂林镇圩西南角,采用石质材料建起了纪念碑,周围种上了松柏树。

  退休教师杨传科是车垌社区(村)人,曾在茂林镇多所中小学任教,对当年发生在大湾角的那场战斗颇为熟悉,退休前,经常为学生们讲述大湾角英烈们的战斗故事。退休后,杨老师一直致力于这场战斗的史料收集整理和革命精神传承。近日,在杨传科的陪同下,记者走访了车垌社区,重新踏上英烈战斗的地方,寻访那些革命先辈们遗留的足迹。

  我们从车田屯村道拐入一条羊肠小道,再穿过一片茂密的荔枝林,来到了鹿潘江与南流江交汇的大湾角。这里江水平静,江边长满了竹子,长势茂密,岁月已经将当年那一场战斗的痕迹洗涮得干干净净。

  “这是当年解放军和土匪激战的地方。”杨传科指着江中为我们讲述了那场战斗更多的细节。乡干部和区中队武装人员遭到土匪包围和袭击时,因没有到达目的地(合汉村),故区中队战士没有和他们正面交火,并以最快的速度过了竹桥头,又因火力太猛退回到大湾角附近的水车村。乡干部和区中队武装人员先放好机枪在村边,再返回来掩护群众撒离,退到村边后,正想用机枪压制土匪火力,但机枪已被狡猾且熟悉地形的土匪卸去顶针,无法使用。

  乡干部和区中队武装人员只好边打边退,退到大湾角与小河的三合口处,找最窄的江面泅水渡江。但因水深弹密,又加上区队的战士多是北方人不熟水性,本地熟水性的要往返掩护不熟水性的过河,最后,中弹的和溺水的一共12位同志。“当时的河道比现在深得多,并且江水很急。”杨传科说。

  年逾70的居民陈书南家就在大湾角附近,那时只有10多岁。当天中午,陈书南听见江边突然响起了枪炮声,吓得躲在家里不敢出来。枪炮声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结束后他看见江边丢弃有很多弹壳,有人正在江中摸索打捞着什么。第二天,解放军大部队赶到江边打捞牺牲战士的遗体和遗物,并在附近为牺牲的烈士修建了墓碑。

  “一直以来,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组织学校师生去烈士纪念碑祭奠。”车垌社区综合党委专职副书记曾德林告诉记者,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知道、了解红色故事,将烈士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吃穿住行,居民走进了新时代

  时值仲夏时节,在车垌社区车田屯大湾口附近,正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放眼望去,稻田绿油油一片,稻苗已经抽穗,风簇拥着稻浪轻轻翻滚。几层高的民居楼三三两两分布在稻田间隙,其中不乏装修豪华的楼房,与城里的别墅相媲美。水泥硬化的村道四通八达,并且安装了路灯,不时驶过一两辆小汽车。行走其中,犹如置身于一幅唯美的新时代农村画卷中。

  多年过去,这个当年革命先烈们为保护百姓生命财产而流下热血的地方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人民安居乐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曾德林,作为土生土长的车垌社区人,早年外出务工,后来经居民选举当上了社区干部,对这些年社区居民在吃穿住行的深刻变化历历在目。“上世纪80年代初期,村里分田到户后,我们干劲更足,开始吃得饱了。”曾德林讲述了这些年社区面貌变化的重要节点,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渐变得丰富。“以前想吃顿肉都难,现在几乎每天都可以吃上了。”曾德林对此感受颇深。

  据介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人民的出行方式开始变化,由“自行车时代”向“摩托车时代”转变,到中期,摩托车变得非常普及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而现在,小汽车已进入平常百姓家。

  “以前,当地人住的都是‘竹竿楼’,房间排成一排,里面没有卫生间和厨房,生活很不方便。”曾德林介绍,现在居民普遍建起了2至3层高的套间式楼房,独门独院,卫生间、厨房等一应俱全。以前,社区里的道路都是泥路,坑坑洼洼,没有路灯,晚上黑麻麻的一片,居民出行苦不堪言,雨天全是水,晴天满身尘。这些年来,借助政府部门实施“一事一议”项目资金补助,硬化了社区85%以上的道路,居民出行环境大为改观。

  有房有车,居民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近年来,车垌社区涌现了不少小型制衣厂、电子厂,在“家门口”务工成为居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在车田屯村道旁边的一家小型电子厂里,一派忙碌的生产景象,工厂正开足马力生产耳机等手机配件,工人是清一色的妇女。“在电子厂上班一个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又可以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家里。”居民梁承金高兴地对记者说,比以前去广东打工好多了,加上她的丈夫在社区附近的燕京啤酒厂工作,全家一个月可有4000多元的收入,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车田屯居民杨柳早年也是在广东务工,2015年回到家乡发展开办起了汽车二手车行,现在,家里盖起了3层的楼房,出行开的是小汽车,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在杨柳家,记者看到,屋内装修豪华气派,各种电器应有尽有,房子还有车库、假山,周围种上了绿化树木。“以前旧房子低矮,环境不好,住上新房后舒适多了。”杨柳感慨道,现在生活好过了,有空还带上父母一起外出旅游,俨然城里人一般。杨柳表示,随着二手车市场的活跃,他准备扩大车行在社区服务的网络覆盖面。

  在车垌社区,像杨柳这样有车有住宅楼,富裕起来的居民越来越多。

  建设特色乡村,改善生活环境

  “得益于玉东新区的发展策略,这些年社区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曾德林介绍,玉东新区成立以来,尤其是车垌社区被划入五彩田园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建设规划范围后,从2014年开始,社区开展“六权”确权登记工作,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推进土地集中规模化经营,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特色种植业,经济发展十分活跃,居民都过上了好日子。

  在车田屯,不仅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住环境也即将发生深刻变化。“玉东新区正在车田屯开展乡土特色试点村建设,将其打造成一个宜居乡村的典型。”曾德林表示,宜居乡村建设获得了居民的积极支持,他们主动参与清理村庄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池塘沟渠;拆除废弃建筑、拆除乱搭乱建、违章建筑,拆除违法违规广告牌“三清三拆”行动。在现场,记者看到,村容村貌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预计不久的将来,车田屯将变成一个环境优美、别具一格的特色村屯。

  “2018年,我们社区的居民人均收入接近一万多元,社区将在车田屯开展乡土特色试点村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社区推广其经验,让社区变得越来越美。”曾德林为记者描述了车垌社区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原标题:车垌社区:先烈精神代代传承 居民过上了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子扬】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用火用电疏忽,玉林市农村地区连续发生多起火灾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2019-12-13
玉州:山歌唱响新时代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04-08
市民注意!警惕游泳消费“透心凉”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