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布传三代,绵延九十载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 2019-07-12

这两块家织布是1949年前的老物件,梁兴瑞的岳母将其作为女儿的嫁妆传到他手中,如今其中一块又将传到他的儿子这一代。

  家织布: 带着旧日的温度

  “玉林土布早就名扬天下了!”如今已是玉林市文化时空副会长的梁兴瑞翻开古籍告诉记者,早在唐宋时期,玉林土布就被列为贡布,载誉中原。而唐《白氏长庆集》则记载着“桂布白如雪,吴棉软如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的史实。

  “我们从小就是穿着家织布长大的。”梁兴瑞说,他小时候正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穿的衣服都是传统的土布。

  “当时的棉花还有个别称叫‘芋园贝’……” 梁兴瑞的朋友张树春说,这是因为当时家家户户都在田间地头或是菜园附近见缝插针地种棉花,由于数量不多,所以将每年收成的棉花积蓄起来到一定数量再纺纱织布,一般两年收成2.5公斤棉花,可以织成一个被套。

  “那时候很多人家都有织布机。”说到这个话题,和梁兴瑞年龄相仿的张林接口说,她小时候曾看见母亲织布的情形,是用套在腰部的布条来控制经线,双手则不断搬动横杆,让梭子来回通过形成纬线,从而一点点织成布。

  “抗日战争时期则是玉林土布的另一个黄金时期。”张树春介绍说,由于日寇侵占华东,江、浙、沪一带的纱厂和布庄纷纷停产,外来布匹断绝,后方民众衣着成了问题。玉林人就利用尚可从广州湾(今湛江市)购进棉纱和染料的有利条件,发展土布生产,迎合了后方民众需要。

  根据史料记载,当时玉林城区及附近的乡村从事土布生产的有七千多户,一万三千五百多人,年产各种玉林土布(包括柳条、格子、夹纱等)六百多万米,除供应湘、云、黔等省商人前来采购外,还有部分销往越南、缅甸。

  绵软的手感、细致的纹理、蓝白色的细格图案,手里的土棉布尽管历经90年岁月变迁,依然时尚而精致。“变成传家宝了!”日前,玉林市民梁兴瑞在玉州区南江街道南江社区的家中感慨地对记者说,这是老岳母当年保存的三块家织布被套,其中两块老岳母把它当女儿结婚时的嫁妆之一给了他们;现在他们的儿子准备结婚了,他打算把其中一张没有用过的留给儿媳,儿媳欣然接受了这一老物件。一件玉林老土布绵延祖孙三代,承载了90年的风云变幻,也记录着新中国时期玉林人的生活影像。

 

如今,梁兴瑞有些衣服已经是在网上买了,但儿子在新加坡买的这件夹克是他最喜欢的一件,有着浓浓的父子情。

  成衣业:闪耀新时代的荣光

  “说到玉林成衣业,‘亮头’最有功劳。”张树春说,20世纪70年代,每个街道都成立了车缝社,其实就是现在的裁缝店,但当时会裁剪的师傅并不多,而“亮头”则是玉林城最好最有名的裁缝师傅,他不仅会裁剪各种日常穿着的衣服,还懂得上海、广州等地的新样式,因此很受欢迎。

  “玉林成衣加工业就慢慢发展起来了……”梁兴瑞说,“亮头”看着自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举办了裁剪培训班,不仅是城里的人想学裁剪,就连附近乡镇的农民也纷纷前来拜师学艺,渐渐地成衣加工蔚然成风,其中城区多以缝制童装为主、城北寒山一带特长制作上衣国防装,而福绵则是以裤子出名。

  当时,精明的玉林人敏锐地预想到成衣将是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最急切的需要,于是从福绵镇开始,成衣加工业便迅速发展起来。到1986年,玉林城区及附近乡镇就有成衣加工销售专业户4000多户,年产成衣2亿件,先是在如今的五灯坡到龙船市场一带自发形成成衣销售一条街,紧接着就兴建龙船市场成为成衣批发专业市场,后来又发展到工业品市场。

  20世纪80年代,加工精细、价廉物美、款式新颖的玉林成衣畅销到云贵、华南、华中、华东10多个省区,各地采购客商云集,每天有3万多人次进入工业品市场,年成交额超亿元,还带动了布匹、纽扣、拉链、缝线以及饮食、旅栈、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经营成衣加工销售及为其服务的达15万人之多。如今,不仅市场上的衣服样式层出不穷,购买也非常方便。

  “这是儿子去新加坡的时候买给我的。”梁兴瑞拿出一件夹克骄傲地告诉记者,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他的小儿子从桂林旅游专科学校毕业后先后到深圳、新加坡的公司工作,如今是一家美国游轮公司的导游,跑过从上海、天津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亚洲游船线,去年又带团游玩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的欧洲线。梁兴瑞告诉记者,他曾从事养蜂、成衣加工等多项工作,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将儿子养育成人,曾经的含辛茹苦现在终于得到了丰厚的回报,他也得以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

  原标题:土布传三代 绵延九十载

  【责任编辑:李家州】

1人点赞

相关推荐

博白:第一书记夜遇山洪 村民联手紧急救援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07-03
“超市大盗”落网 偷东西像搬家
2017-06-23
“五彩玉林”十大旅游大使出炉
玉林日报|2017-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