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西就社区: 红色文化源远流长 “脏乱差”村变身生态社区

玉林新闻网-玉林晚报 2019-07-26

经过改造建设后,西就社区的小街小巷如玉州路一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保存完好的陈邃泉祠

 

公园在家门口,西就社区生态环境宜人

 

在新地里的老房子里,记者听黎老讲述西就的文化历史。

 

陈子涛故居。

  1939年间,陈邃泉祠曾为中共鬱林中心县委秘密驻所,现仍被完好地保留在西就社区新地里,属新民主主义史迹。打开那把锈迹斑斑的铁锁,推开那扇木门,走进陈邃泉祠,一个个英雄烈士的事迹在眼前重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70年风云巨变,西就社区也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从原来的“脏乱差”村镇变身自治区级生态村(社区),不变的是那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

  今年5月初,本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栏目报道组从北流市新圩镇旺山村起,沿南流江源头一路向南,通过对革命老区进行蹲点式、行进式报道,聚焦革命老区新貌、倾听老区人民心声。一路走来,采访组除了挖掘、记录、深刻反映玉林革命老区70年来的巨变和宝贵经验外,还试图拨开历史的尘埃,寻找、重现那些曾经动人心魄的历史瞬间。随着报道的不断推出,栏目受到了玉林市民的广泛关注,也为报道组提供不少线索,日前,玉州区玉城街道西就社区的革命历史故事也被推送到本报,记者随后前往蹲点报道。

  历史:革命旧址仍在,烈士精神永存

  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早晨,采访组跟随着玉州区原博物馆馆长黎居正一起探访陈邃泉祠。从江滨路拐入新地里,走在弯弯曲曲、干净整洁的小巷里,不时能看到一座座年代久远的青砖瓦房、老院子,墙角是一簇簇开得正艳的太阳花,拐角处还有一口见证岁月的老水井。这里虽然位于城中心,却隔绝了喧嚣,自在宁静。

  走进陈邃泉祠,地面青苔斑驳。80岁的黎老说起陈邃泉祠的历史时仍有些激动:“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1939年2月,日军入侵海南岛,企图进攻广东南路以及广西鬱林、南宁一带,切断我国大陆通往越南的国际交通线。这时,鬱林五属的形势已十分危急。因此,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显得十分重要。”

  1939年2月,为加强党对鬱林五属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时任广西省工委代副书记黄彰同志指示在陈邃泉祠召开为期三晚的中共鬱林五属党代表会议,并成立鬱林县中心县委。直到1939年9月,旧县委撤离。在这7个月里,旧县委完成了建立鬱林五属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六项工作。

  在陈邃泉祠,陈列着一个个西就烈士的事迹。有《白鹿原》里白铃似的女烈士陈幼雄,她平时爱看家中收藏的进步书籍,更喜欢接近学校思想进步的老师和同学。1951年初她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三五师,不幸于1952年10月16日在广东省南海县参加部队剿匪时牺牲,中南军区通令追认她为革命烈士。

  “西就还有一位著名的革命烈士陈子涛,是‘文萃三烈士’之一,1948年12月7日深夜,经蒋介石签字批准,被活埋在南京雨花台。”黎老介绍道,1935年,陈子涛在鬱林初级中学读书,是学生会领导人之一。1937年曾代表鬱林中学生出席广西学生代表会议,积极参加中共地下党发动组织的抗日活动,成为抗日救国的积极分子。

  1938年秋,陈子涛在桂林市任《广西日报》采访部主任。1944年,日军进攻湖南,桂林吃紧,陈子涛临危受命,任《广西日报》总编。1945年任《华西晚报》要闻编辑。受国民党反动派记恨,报社两次被国民党特务捣毁,陈子涛也被特务殴打重伤。

  1946年8月,陈子涛任上海地下党领导的《文萃》《评论报》编辑,由于解放战争形势发展飞快,国民党全面崩溃,加上报刊办得灵活生动、可读性强,揭露了国民党的腐败和残暴。国民党因此对《文萃》恨之入骨,陈子涛成了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重要目标,但由于《文萃》采取地下发行,敌人一直没找到他,直到1947年7月,陈子涛被国民党特务发现,被捕入狱,后来光荣牺牲。

  传承:编纂社区志,成为广西首部

  “西就社区文化底蕴深厚,有县委旧址、陈子涛故居,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历史故事,而且群众也强烈呼吁,希望能更好地保护、传承社区的史迹、文化,每年社区居民还会自费修葺陈邃泉祠。”西就社区党委书记崔育强说,随着历史的推进进程,很多东西会慢慢消失在时间的长河里,而志书能将这些有历史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

  于是,就有了编纂《西就社区志》的壮举。

  全书70万字、历时近5年,西就社区成立编志机构,请来方志专家,增加专业编辑人员,编纂了《西就社区志》,这也是广西首部社区志,2018年3月12日获自治区修志办公室评为地情资料书、部门志书类二等奖。

  《西就社区志》设30章120节,70万字,照片150幅,内容囊括了环境、人口、商业、风俗文化等西就百年历史。用时近5年,凭社区一己之力编纂出资料翔实、内容丰富的志书,其过程之艰难、编纂人员所克服的艰苦非亲历难以想象。

  “西就现在重点抓的是文化建设,成立了申遗办公室,计划将社区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进行申遗保持,目前正在开展整理工作。”崔育强说,西就有县委旧址、陈子涛故居等红色文化基地,又有玉林白散、易经风水、南门功夫等传统文化,与编纂《西就社区志》的出发点一样,社区希望能将这些历史文化进行传承、保护、利用和开发。“首先将这些革命历史故事挖掘出来,以县委旧址为点,加上陈子涛故居、易经风水等内容,打造旅行线路,让文化为经济服务,经济又促进文化的保护。”

  变化:整治小街小巷,告别“脏乱差”

  在新地里的一座老房子里,听82岁梁业栋讲述西就社区曾经的生活风貌,一幅幅黑白色调的画面在眼前重现:以前从西就小学旁到南天茗城一带都是鱼塘,大部分人家没建有卫生间,鱼塘四角用木条搭建厕所,周围的垃圾、污水都排到鱼塘里,臭气熏天。

  以前这些小街小巷道路都没硬化,晴天尘、雨天泥,穿双干净的布鞋出去,回来肯定脏了。路上都是大家乱扔的垃圾、鸡狗的排泄物。不仅环境卫生差,治安条件也同样好不到哪去,街头巷尾的老房子、出租屋随处可见吸毒、卖淫人员。附近居民怨声不断,一到晚上更是不敢轻易独行。

  “2006年,广西开展城乡清洁工程,西就社区也对辖区里的109条小街小巷进行清理整治。”崔育强直言,有一两年时间,社区都在重点抓这项工作。首先对小巷进行硬化,通过财政补贴、居民自筹的方式解决了资金问题。随后联合派出所,对吸毒、卖淫人员进行查处、强制管控,同时动员居民,禁止将房子出租给这些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小街小巷的治安环境明显好转。

  聊起居住环境的变化,家在新地里的庞海云乐呵呵地指着家门前的篮球场说,球场以前是张脏臭鱼塘,2013年,社区出面处理,首先把每家每户原本通到鱼塘的排污管接入市政管道,解决了居民的排污问题,然后把鱼塘填平,建成了篮球场。现在每天晚上,大人小孩都可以到球场上打球、玩耍,居住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了。

  “以前一下雨,我们这些巷子肯定被泡,而且治安又不好,现在环境、治安都好了,垃圾也有专人收集,我们住得很舒心。”庞海云说。

  2013年12月26日,自治区环境保护厅命名西就社区为自治区级生态村(社区)。社区环境变好了,文化活动也跟着丰富起来。崔育强介绍道,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就社区举办了一系列活动:4月是《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5月是“最美劳动者”摄影大赛、6月是“党在我心中”知识竞赛、7月则是“我们的初心——拥军申遗户外真人秀活动”……

  经历过战争、熬过了艰苦岁月,参加社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庆祝活动时,梁业栋老人感叹:做梦都想不到,我能享受如今的太平盛世,老百姓的日子随着祖国的发展越来越好了。


  原标题:西就社区: 红色文化源远流长 “脏乱差”村变身生态社区


  【责任编辑:钟丹丹】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钟文干到上地村人大代表联络站履职,助力水污染防治
2020-01-08
福绵女子深圳打工离奇失踪
玉林日报|2017-09-15
福绵区:“小”葱花成脱贫“大”法宝
玉林新闻网-玉林日报|20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