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为民铸平安——广西平安建设成效观察

广西日报 2019-12-17 阅读量 387

  近年来,广西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度融入平安建设工作,针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平安建设痛点,精准提出通过打赢群众安全感、信访治理、从严治警“三场硬仗”,实现群众安全感、息诉罢访率和政法队伍执法满意度“三个提升”。

  经过努力,群众安全感从2012年的82.40%,提升到2019年第三季度的97.51%。

精细+精准  社会治安多维化防控

  互联网时代,融合发展是大势。通过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方法叠加等多元组合优化,往往可以迸发“1+1>2”的能量。

  日前,在南宁民族大道某单位上班的李女士手提包被盗。南湖公安分局民警接到报警后,迅速赶赴现场,调取比对监控视频,发现嫌疑人身影。

  随后,南宁公安通过“微警务”发布“网络通缉令”,向群众征集线索协助破案。各城区公安“微警务”平台同步转发形成裂变效应。信息发布后第3天,通过群众举报,民警成功将犯罪嫌疑人徐某某抓获。

  这样的事例,在广西公安信息化实战中并不鲜见。

  在自治区公安厅指挥中心,警务指挥“一张图”大屏幕上,全区各市预警情况、警情详情、八大类警情一目了然。

  “一张图”以警用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集无线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监控、定位等技术为一体,实现了各类指挥调度资源的关联并在地图上精确定位、标示。指挥中心民警介绍,该图内含的61个警用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空间图层,实现了各级对人、地、事、物、组织“一键式”快搜。

  “目前,广西建成的47万个监控探头组成的天网,对陆地边境、沿海口岸、城市主干道进行全覆盖,与社会单位、居民小区等推广运用的视频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移动目标定位等安全防范技术的地网互联互通,形成全天候、全时段的安全监控网络。”自治区公安厅科信总队副总队长韦继良说。

  除了依靠高科技,在人防体系建设中,广西还采用屯警街面、重点防范和社会参与的巡防模式,在全区重要城市建立常态化、等级化巡防勤务机制,实现重点部位5分钟警力到达现场、核心部位1分钟到达现场的要求;在日常防范上,通过推行“一村一警务助理”“一村一警+网格员”“路长”和“红袖章”等社会参与机制,全区街面“两抢一盗”案件大幅下降,2018年的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43.2%、36.7%、13.7%。

平安+智安  公共安全多渠道管理

  对群众而言,“平安”就是出行安全、回家安心。在广西,通过物联网技术应用,各地实现人、房、车的联网上线,构筑起一张社会公共安全管理防护网。

  “叮!门已开。”12月13日下午6时,随着清晰的一声语音提示,家住北海市海城区中安止泊园小区的王先生,刚靠近小区门口,门禁自动开启,顺利通过。“刷脸进小区进楼道,安全又智能,进出人员没那么复杂了,真的很方便。”王先生告诉记者,非住户想要进入小区,需凭业主发送的访客通行码,到住宅楼内需要再次获取业主提供的访客通行码才行。通行码不定期更换,像给小区加上一把高科技的“安全锁”,安全系数大为提高。

  像这样实现信息数据智能采集的居民智慧小区,在北海市有不少,被当地人称为“智安小区”。这种“智安小区”包含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车禁系统、人行通道人脸识别以及周界防护系统、巡灯系统等一系列前端感知设备,对小区具有监控自动抓拍车辆进出信息、对访客进行人脸识别等功能,让企图进入小区作案的不法分子无所遁形。

  有了这一张张坚固的防护网,北海市的这些小区平安指数直线上升,2019年刑事警情同比下降45.5%。

  百姓安居无小事,责任大如天。在推进平安建设过程中,广西确立了公共安全大数据管理理念,注重整合技术信息资源,创新公共安全防范手段,建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分析模型,构建“社会参与、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公共安全管理模式。

  南宁市良庆区金象社区有约3万名非本地户籍人员,租住在农民的自建房,楼下充电的电动车随处可见。电动车一旦充电时间过长,极易引发火灾事故。去年,社区干部专门研制了“智能充电器”,使其具有“限时充电”“过流保护”等功能,大大降低了火灾发生的概率。

  百色市创新危化品运输车辆动态监控机制,运用互联网对车辆充装、运输、卸载和驾驶员、车辆状况等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控,实现了对危化品物流的闭环式管理。田东县通过建立危化品道路运输安全监管防控体系,实现了连续5年危化品道路运输“零死亡”。

  全区各地还将“互联网+”运用到重点场所、行业的公共安全管理中,研发和推广瓶装燃气、散装液化气罐二维码和安全管控信息系统,落实分类危险化学品、散装汽油、烟花爆竹、批量火柴、松香水等实名销售,消除管理盲区。

  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副书记韦绍仕表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催生了一批既有针对性又有含金量的创新举措,最大限度防控社会风险。

线上+线下  矛盾纠纷多元化化解

  如何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一直是广西致力攻关的社会治理课题。

  “你家牛踩了我地里的玉米苗,要赔!”“我家牛犊子还小,爱乱跑,又不是故意踩你家田地,不赔!”9月4日,金秀瑶族自治县头排镇村民李尧明、莫礼海(均为化名)发生口角,两人互不相让,险些动起手来。

  在村民建议下,两人找到头排镇网格员,希望镇政府有人出面化解矛盾。网格员先在手机中“平安广西”应用系统填入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传送到县综治中心。

  县综治中心了解两位村民的诉求后,立即安排调解员、村两委干部上门协调。“两公斤复合肥花不了多少钱,赔给他算了。”“是啊,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关系比钱更重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劝导。李尧明的情绪渐渐平稳,最终答应了对方的赔偿要求。

  网格员线上传送信息,干部线下调解,综合指挥平台上督办反馈。目前,金秀瑶族自治县已整合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民政局、执法局、司法局等20多个机构力量,通过“平安金秀”APP和综治中心,逐渐形成“一个平台受理、一个平台分流、一个平台反馈、一个平台考核,分级处置,统筹协调”的治理新流程。

  网格是广西基层矛盾排查化解的基本单元,目前全区有1247个乡镇(街道)、1.61万多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综治中心,1.37万多个行政村(社区)开展了网格化管理,覆盖率达85.02%;划分网格9.9万个,聘请专兼职网格员7.36万人。

  “我们以自治区综治信息系统、综治视联网、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等‘三网’建设为支撑,推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全区95%以上的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在镇、村两级得到妥善解决。”自治区党委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指导处处长覃庆业说。

  矛盾纠纷一时无法化解,双方对簿公堂又如何解决?

  今年8月,一起原告、被告分别在两地的网上借贷纠纷案在梧州市万秀区法院网上法庭开审。当事人通过网络出庭,仅用60分钟,案件成功调解。

  “让打官司像网购一样便捷、高效。”梧州市委政法委副书记蒙华说。在梧州信息化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梧州中院在全国首创网上法庭,实现“网上纠纷不落地”,把诉讼调解每个环节都搬上网络。当事人无论在哪里,只要有网络、有电脑,就能参加调解、庭审。自2018年上线以来,网上法庭处理涉网购、网络支付等纠纷3000多件。

0人点赞

相关推荐

广西扎实推进主题教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
广西新闻网|2020-06-09
金浦社区党委组织观看《中国机长》
青秀区津头街道金浦社区|2019-11-25
口罩省着用,统共有几招?
新华社|202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