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市数字乡村发展五年规划(2019-2023年)_建设

湘潭市农业农村局 2021-07-14 阅读量 887

  原标题:湘潭市数字乡村发展五年规划(2019-2023年)

  来源: 湘潭市农业农村局

  坚决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湘潭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全市“三农”工作的新旗帜和总抓手,以推动农业产业数据化、数据产业化为主线,深入实施“大美湘潭·美丽乡村”行动,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湘潭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对此提出明确要求: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为提升湘潭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加快普及农村信息服务,实现农民智慧化、便捷化生活,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中办发〔2016〕48号)、《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中办发〔2019〕31号)、《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湘发〔2018〕17号)和中共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智慧湘潭建设的决定》(潭市发〔2018〕7号)等文件要求,结合湘潭数字乡村建设与示范打造工作的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湘潭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十三五”以来,湘潭以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水平、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指导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渗透应用,现已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数字新经济生态跨越式发展,智能化赋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化帮衬农村服务提质成果丰富。

  1.农村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湘潭市积极推进“互联网+乡村振兴”,印发《湘潭市乡村振兴战略通信网络建设工作方案》《湘潭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点实施开展光网提升行动、无线网络提升行动,加快全市农村地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截至2018年底,全市农村行政村光纤通达率100%,自然村(20户以上村民小组)光纤通达率达到55%;无4G移动通信基站的63个行政村全面补盲,窄带物联网(NB-IoT)实现县以上城区深度覆盖、部分重点乡镇连续覆盖。

  2.现代农业发展水平逐步提升

  湘潭紧抓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契机,重点建设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并围绕畜禽、蔬菜等优势产业,创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可掬,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猪生产加工基地,全国湘莲集散中心和全国槟榔加工物流中心,拥有湘莲、沙子岭猪、湘潭矮脚白、九华红菜薹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10个中国驰名商标。二是现代农业发展要素发展完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合同签订率达98%以上,耕地流转率达60.5%。三是特色产业迅速壮大,基于实施农产品加工升级行动、现代农业品牌培育行动等“六大行动”,驱动种植业、养殖业、休闲农业等协同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3.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加速

  湘潭全面推进“智慧湘潭”建设,专门成立市大数据和产业创新发展中心,计划打造全省云计算大数据基地。就农业电子政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制度,实现26个政务事项的线上全流程办理。按照有关“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工作部署,采取多项措施,加强工作督查,有力推动农村“互联网+监督”工作。

  4.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强劲

  湘潭利用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深入推进电商扶贫,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网络体系基本成型。建成乡镇惠农综合服务中心12个,乡镇覆盖率达到55%,建成村级服务站(社区O2O体验店)220个。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农村淘宝、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体、京东等平台现有资源,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电商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网络营销,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增长迅猛。积极打造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商贸物流基地,发展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电子商务产业体系。目前,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已多达108家,其中创新中心入孵企业21家。

  (二)湘潭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遇到的问题

  随着“三农”发展对信息化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湘潭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痛点、堵点,具体体现在区域信息化发展差异明显,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辐射带动作用不突出,信息化平台的“建管用”体制机制效能弱化等方面。

  1. 区域发展差异明显,“数字鸿沟”客观存在

  囿于信息服务短缺,农村群体接受信息的能力不强,信息闭塞正在成为横亘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壁垒。加之服务提供商在城乡地域徘徊,仍未进军农村市场,导致城市居民可随处享受到的金融服务、出行服务、医疗卫生等服务纷纷缺席农村,农民成为被信息化服务红利遗忘的群体。

  2. 有效信息获取困难,潜在价值难以发挥

  农村劳动、资本、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尚未完成整合,生产资源、市场的要素资源和政府的政策资源等缺乏整合对接渠道,导致农村市场活力不足、市场主体发育不良,难以充分发挥出资源的潜在价值。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新技术,提高资源流动、聚合的效率,打破管理服务、商品交换壁垒,成为目前需要重点突破的问题。

  3. 管理机制有待健全,运营体系亟需强化

  纵观全市信息化建设现状,涉农平台系统因建设开发规范不健全、信息共享接口标准不统一等,多数存在数据资源汇聚难、业务信息整合难、服务协同开展难等障碍,甚至部分平台因缺乏后期运营加持,以至于成为无人问津的“僵尸”平台。“建管用”并重是激活数字乡村数字化项目的核心,如何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机制、强化信息化项目可持续运营体系,仍需以更审慎的态度、更周全的考量加以完善。

  (三)湘潭市数字乡村建设面临的形势

  当前处在农业信息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交汇期,要紧抓信息化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紧扣推进“十园十镇”建设、“以城带乡”融合发展等起步点、结合点,全面开启湘潭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就必须深刻认识到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

  1. 湘潭市乡村振兴工作要加快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创新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先导力量,是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力支撑。人才振兴方面,既需要培养既懂农业又懂信息化的新农民,又需要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设备去武装农民。文化振兴方面,如何针对农村居民每个个体的需求,提高信息宣传和服务的精准性,需要农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生态振兴方面,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整治需要大数据物联网、技术进行监测,让农民切身参与到生产管理过程当中。组织振兴方面,基层组织建设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政务党务公开,提升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2. 湘潭市精准扶贫脱贫工作需要援引信息化手段

  精准脱贫工作的的关键在于抓好“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其中的精髓更在于精准识别与精准施策。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精准扶贫识别机制,明晰识别扶贫对象,明确识别贫困程序,升级贫困识别方式,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搞清楚,精确登记造册、精确建档立卡、精确动态管理,解决好“扶持谁”和“怎么扶”的问题。在最为核心的产业扶贫中,遵循“一村一策、一户一业”,充分挖掘当地特色资源,选准一条适应本村资源优势、符合贫困群众发展条件的特色产业化扶贫道路,也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予以实现。

  3. 湘潭市智慧城市发展需要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湘潭市已经启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主要包括物联网基础平台、基础地理空间系统、大数据中心、智慧政务、智慧警务、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教育等共计27个子项目。湘潭数字乡村发展建设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也是推动我市智慧城市体系向农村延伸、布局的有力举措,同步推动数字乡村和智慧城市融合发展建设,是加速推进湘潭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立足湘潭市情农情,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以现代农业示范园、特色小镇为局域示范,重点围绕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治理数据化和服务在线化发展,统筹推进湘潭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助推智慧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乡村现代治理,助益农民增收致富,为建设“伟人故里、大美湘潭”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

  把数字乡村摆在建设智慧湘潭的重要位置,推进“智慧湘潭”项目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做到分方向梳理工程、分阶段明确任务、分职能捋清职责,确保数字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

  2. 集约建设、开放共享

  总体纳入“智慧湘潭”建设体系,坚持“八统、三分、两不”原则,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与资源应用面向“三农”建设延伸,强化乡村建设统筹管理与整合共享,集约建设大数据、大系统、大平台,实现农业农村部门内部以及跨部门、跨层级的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进一步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3. 技术先进、平台统一

  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前瞻理念,释放数字技术对产能提升、业务重塑、服务创新等的扩散效应、溢出效应和普惠效应,综合开发涵盖管理、经营、服务等维度的统一平台,形成全面支撑领导科学决策、农业生产管理、农民安居乐业的梯度应用矩阵。

  4.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建立多元主体齐参与、各界翘楚齐发力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通过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要素配置、资源条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业农村倾斜,有效提升数字乡村工程项目的整体造血能力。

  (三)总体思路

  以《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指导,紧密融合《“智慧湘潭”建设总体规划》、《湘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结合“三大行动、三大工程、三大平台”数字乡村发力点,以湘潭数字乡村建设奠基工程、引航工程为总体定位,聚焦湘潭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中的痛点、堵点,研究寻找起步点、结合点,着力挖掘打造亮点、爆点,以2019-2023年为规划期限,规划 “一网系、一朵云、三平台、一张图”四大任务,分三阶段实施八大工程,全面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网系“指数字乡村基础网络体系;“一朵云”是指数字乡村信息资源云;“三平台”是指支撑农业发展、农村治理、惠民服务的三大应用平台;“一张图”是指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乡村一张图。八大工程具体包括: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乡村信息资源云夯基工程、智慧农业助推工程、绿色乡村护航工程、文明乡风塑造工程、数字治理启航工程、信息惠民深化工程、数字乡村一张图融合工程。

  (四)建设目标

  1. 总体目标

  依据总体思路,瞄准引航工程总体定位,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指挥展示平台、智慧农业运营服务平台,构筑数字乡村管理、运营、服务三大体系。乡村基础网络体系完备,乡村4G全面普及、5G应用先发先至,中南示范引领;数字乡村信息资源云建设初具成效,建成乡村产业、农户、农田、生态、扶贫等信息库与数据融合开放技术体系,指挥决策、运营分析效能初步发挥;农业经济发展势能全面释放,生态环境改善扮靓智慧绿色乡村,乡风文明新风尚浸润人心,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信息惠民落到实处;建成基于高性能地理平台,融合基础地理农情与乡村大数据的空天地一体化数字乡村“一张图”,有效服务数字乡村管理运营服务展示决策,成为智慧湘潭成果展示、指挥决策副中心。

  2. 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到2020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一园一镇一村庄”5G创新应用示范,各主要通信发展指标位于全国前列。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全面实施,建成益农信息社2.0“湘潭样板”。湘莲、生猪等“3+3”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信息化全面启航、引领示范,农机共享服务平台应用推广落地开花,现代农业示范园成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平台。乡村数字治理、智慧教育、平安乡村项目工程平稳启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人居环境监测、农村物资回收与新技术初步接轨,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作用更加显著。乡村振兴人才基础逐渐夯实,基层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数字乡村空天地一体化农情底图初步建成,数字乡村指挥运营中心可靠运行。

  第二阶段:到2022年6月,数字乡村建设深入推进。5G应用推广成效显著,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稳步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在农业农村综合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数字化生产力初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乡村绿色生活方式深化推广,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新业态竞相迸发,为打造现代化生态型宜居城市筑牢基础。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稳步推进,网络文化引导有效。乡村治理能力显著增强,为民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显著提升。数字乡村一张图初步建立,成为领导全面认识、高效管理、科学决策的依据来源。

  第三阶段: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基础网络体系不断完备,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农业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在蔬菜种植、湘莲、生猪养殖等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实效彰显,“十园十镇”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数字乡村示范乡镇、示范村庄初步建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形成。农业生产废弃物实现信息化监管,农村生态资源获得有效保护。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深入,和谐清朗的农村网络环境初步构建。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信息惠民服务不断深化,充分满足民众共性信息化需求。数字乡村一张图运行良好,指挥调度、视频监控、展示运营、应急指挥等功能深化应用。

  (五)编制依据

  (1)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3)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4)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

  (5) 2018年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湖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6) 2019年湖南省委一号文件《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求做好“三农”工作的意见》;

  (7) 《“智慧湘潭”建设总体规划》;

  (8) 《“智慧湘潭”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3)》;

  (9) 《“智慧湘潭”重点工程规划(2019-2023年)》;

  (10) 《“智慧湘潭”建设总体规划调研报告》;

  (11) 《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20年)》;

  (12) 《中共湘潭市委 湘潭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努力开创国家现代农业 示范区建设新局面的实施意见》;

  (13) 《湘潭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

  (14) 湘潭市委、湘潭市人民政府《湘潭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15) 《湘潭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2015-2020年)》;

  (16) 《湘潭市农业委员会2017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年度报告》;

  (17) 《湘潭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18) 国家及地方颁布的其他有关规范、标准和规定。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多网互通的数字乡村基础网络体系

  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完善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争取实现多网互通、资源共享。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益农信息社服务站点,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村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二)构建融合开放的数字乡村信息资源云

  构筑数字乡村信息资源“一朵云”。基于“智慧湘潭”云基础设施环境,推进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实现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

  加强数字乡村大数据资源规划建设。开发整合乡村产业产品、农户农田、农资农机、土地墒情、气象墒情、生态资源、农村治理等农业农村主题数据,建立扶贫信息库、产业信息库、生态信息库、文化信息库、人才信息库、组织信息库等主题数据元素。

  建立数字乡村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接口的原则,加快形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数据采集架构,加快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的梳理整合。

  推进乡村档案数字化建设。搭建数字乡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探索构建收集完善、资料真实、数据准确、使用便捷、资源互通的农业农村档案管理体系,对乡村涉农政务档案和民生档案等进行收集、归档,实现乡村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利用。

  (三)建设支撑农业发展农村治理惠民服务的三大应用平台

  建设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夯实数字农业基础,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重点依托湘潭市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围绕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物联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提升方向,优化整合现有信息系统,构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化与农机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充分利用湖南农机产业园的资源禀赋、基础条件,推广应用农机共享平台,强化农机定位跟踪、作业监管、远程调度、运维管理,提升农机智能化水平。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重点实现全市农业病虫害自动监测与预警、生产环境监测与预警。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湘潭供销体系布局,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整合示范。打造高标准现代都市智慧农业示范区,推广精准化农业作业。

  建设绿色乡村治理综合服务平台。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强化乡村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全面提升智慧绿色乡村建设水平。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监测管理系统,重点推进农村垃圾综合治理、水源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及农村卫生厕所革命,治理与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强化乡村智慧教育、在线培训,切实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通过网络开展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互联网+党建”、“互联网+阳光村务”、“互联网+政务服务”、“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

  建设信息惠民综合平台。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医疗机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深化拓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入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技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做实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工作,创新发展乡村振兴人才引育体系,探索农村土地和宅基地经营权流转机制,促进农产品上行,培育发展乡村新业态。

  (四)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乡村一张图

  构建高性能计算架构的新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具备海量地理空间数据组织与管理、海量地理空间数据并行可视化与制图、高性能地理计算与时空分析、高性能地理空间数据 Web 三维可视化等功能服务。融合基础地理空间、高清卫星遥感、北斗卫星导航、无人机技术数据,并叠加日常业务管理视频、图片、文档资料信息,以矢量、二维遥感、三维实景形式,搭建起湘潭数字乡村基础地理农情底图,不断采集、沉淀、叠加数字乡村全方位云数据资源,建立数字乡村指挥调度与运营服务中心,丰富完善农业产业发展专题图、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专题图、农村社会治理专题图、农产品电商及城乡融合等专题图,实现农业资源分布、农业生产决策、农村环境监察、农村社会治理综合考核、农产品电商交易、城乡信息交互的“一张图”,为指挥调度、预演预判、分析决策、应急管理、考核评估等提供平台支撑,绘就空天地一体化的湘潭数字乡村宏图。

  四、重点工程

  (一)数字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以加快高速光网、4G/5G移动网络建设为重点,开展乡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重点实现农村地区光纤宽带、广播电视、4G网络的全覆盖,打造“一园一镇一村庄”5G创新应用示范。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建设县、村级益农信息社站点,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围绕重大基础设施和关键基础装备建设,加快完善农村物流网络,推进高效节约的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推广应用。

  1. 乡村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

  开展光网提升行动,鼓励通信企业在行政村村村通光纤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光纤网络向自然村、村民小组延伸,引导通信企业降低农村用户宽带接入资费、拆除农村僵尸电杆电线,助力建成百兆光网乡村。开展无线网络提升行动,推进村镇及以上区域的4G连续覆盖、5G网络规模建设。深入实施直播卫星户户通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全覆盖。到2020年底,农村地区自然村(20户以上村民小组)光纤通达率达到70%,4G/5G用户普及率达到85%,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全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位居全省前列。

  2. 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

  结合信息进村入户整市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工作,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广一站多用,避免重复建设。全域推进益农信息社和惠农服务社融合发展,建成具备开展“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培训服务”四大服务及“买、卖、推、缴、代、取”六大业务的信息服务站点。引导站点运营主体持续接入各类公益性、经营性服务资源,做到持续为农、务农、姓农。到2020年底,实现益农信息社的全市覆盖,将湘潭县打造成全省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县,将韶山村打造成全国一流的“益农信息社”示范社窗口。

  3. 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按照布局合理、供需平衡、适当超前的原则,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要素资源,在县域综合交通枢纽、产业集聚区等物流集散地布局和完善一批快递物流园区、配送中心。依托“电子商务进农村”等项目,推动快递企业加快农村网络布局,健全以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节点、村级公共服务点为支撑的农村配送网络,基本建立起普惠城乡、产业协同、便捷高效的电商快递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村物流站点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快递”。因地制宜建设县以下特色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打通城乡冷链流通快捷通道。

  4. “一园一镇一村庄”5G创新应用示范

  加紧推动一批5G基站在湘潭县乌石镇、雨湖区姜畲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岳塘区昭山村等应用场景的建成开通,率先实现5G在湘潭农村地区的布局试点和应用示范。研究推进5G网络与农村生产生活融合发展,加速农村5G应用示范在政务、农业、旅游、交通、物流、医疗等领域的信息化落地。

  (二)数字乡村信息资源云夯基工程

  充分发挥大数据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开展涉农数据资源规划,强化涉农业务主题库、专题库建设,加速涉农档案数字化,建成集采集、监测、共享、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服务为一体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副中心。搭建涉农政务资源统筹管理、安全交换的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数据融合与业务协同。

  5. 数字乡村大数据资源规划

  在市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内,加快全市涉农政务数据资源摸底,逐步推动数字乡村领域数据资源的采集、梳理和整合,建成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根据《湘潭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目录》要求,编制全市数字乡村信息资源目录,建立数据采集、更新、维护的标准规范,厘清管理与使用权责,全面提升大数据在政府部门管理决策和各类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服务效能。

  6. 数字乡村主题数据库建设

  结合农村基础信息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和战略规划部署等需求,建设以人口、资源、环境、生产、发展为核心的数字乡村主题数据库,分阶段逐步建设人口、土地、土壤墒情、作物信息、畜牧信息、农业设施、产业物联网、农机信息、农资信息、农业生态资源、重点农产品、商品交易等主题数据库。以应用为导向,选择重点领域信息数据加以清洗、整合,形成基于决策分析和领域应用的专题数据库。

  7. 数字乡村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建设

  依托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搭建安全可靠的数字乡村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涉农领域各部门数据的统一目录管理、统一认证和统一交换。探索建立与数据收集、授权、脱敏等相关的各类管理机制,明确数据资源共享的范围、边界、权责和规范等。推动数字乡村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向县(市)区延伸应用,并与湘潭城市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8. 档案数字化建设

  根据国家档案数字化标准规范和技术要求,加快涉农政务档案数字化建设与管理,建成集档案收集、管理、检索、利用、加密、共享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数字乡村档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要求,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开展电子文件在线接收工作,统一对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土地确权、农村集体产权、社会保障、优抚安置、征地拆迁等涉农政务档案进行数字化管理。

  (三)智慧农业助推工程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农业高地。围绕湘潭“3+3”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蔬菜智慧种植大棚、湘莲、沙子岭猪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信息化。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重点建设智慧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农机共享服务平台、农产品病虫害防控指挥系统。创新农业生产、加工及流通服务体系,基于湘潭供销体系,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整合示范。

  9. 重点农产品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

  依托市十大现代农业示范园、供销体系、主要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围绕湘莲、槟榔、畜禽、粮食、蔬菜、茶叶、油茶等优势产业,全力培育和保护湘潭矮脚白、九华红菜薹、湘莲、沙子岭猪、碧泉潭清水米、韶山祖田米、泉塘红肉蜜柚、壶天黑山羊、三益葡萄等地域特色农产品品牌,重点对湘莲、蔬菜种植智慧大棚、沙子岭猪等实施全产业链信息化建设:设计建成一套具有高可靠性、安全性、灵活性、可扩展性、易操作性的软硬件系统,实现水肥自动控制、病虫害自动监测和防控、蔬菜自动采摘。打造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覆盖湘莲种植、采收加工、仓储流通的农业大数据系统,从源头入手推进湘莲“提质强品”工程,实现湘莲产业的全流程数字化。加快信息技术在沙子岭猪良种繁育、养殖管理、病害诊断和防治和肉制品质量追溯等环节的应用。

  10. 智慧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开发智慧农业产业园综合服务系统,以“互联网+现代农业”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探索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采用多业态复合融合模式,利用信息系统,促进农产品加工和物流集聚、集约发展,推进产销、农工贸一体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多通道专家服务体系和渠道,建立农业专家咨询服务体系,指导解决生产过程中难题和问题。

  11. 智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以湘潭十大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为核心,建设涵盖物联网、数据可视化、标准化生产过程服务、专家远程服务以及农产品质量溯源等模块的智慧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供湘潭市涉农部门或企业获取实时气象、温湿度、水质、土质等指标状况,实现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农业操作远程控制。

  12. 农机共享服务平台应用推广

  推动政府与社会企业合作,应用现有农机共享平台,构建“1+2+N”(即1个市级管理平台、2种主要租赁方式,连接N个湘潭市农机服务供应方与需求方)的“互联网+”农机管理服务模式,打造一张连接湘潭市农机供应方、农机手、需求方的互联网综合服务一张网,实现农机的作业调控、农机监控和农机线上租赁等业务。

  13. 农产品病虫害防控指挥系统建设

  创新农作物病虫自动监测和智能防治模式,建立包括农田基础数据自动采集、农田病虫害数据自动采集、病虫害远程诊断、防控措施处方等功能在内的市级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指挥系统,解决当前病虫害防控工作依赖人工、时效性差、准确度低等问题。

  14. 供销社产供销一体化整合示范

  参考“绿丰模式”,由湘潭市供销社和本市规模龙头企业牵头,整合规模化农业生产企业,基于既有的信息化平台,利用既有的物流、销售渠道,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整合示范。搭建农村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有效串联起各村农特产品、农家休闲、民俗文化资源,通过以乡情乡味为核心的地缘关系,实现农特产品的本地循环、外部销售,形成以点串线、以线促面的农特产品服务网络。

  15. 现代都市智慧农业示范区建设

  依托原市农科所、市原种场已有的农业设施、专业人才等硬软件基础,加强在农作物品种选育、品质资源收集、品种集中展示、育种育苗技术推广示范等各方面建设,重点将大数据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打造高标准现代都市智慧农业示范区。

  (四)绿色乡村护航工程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智慧绿色乡村。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电子溯源管理体系,建设农业生产废弃物监管系统,实现对农业污染物、污染源的全程监控。倡导农村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农村物资回收体系平台,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湘乡市东郊乡为示范点,深入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建设湘乡市东郊乡智慧绿色乡村示范片。

  16. 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体系建设

  推行农产品的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加工储运等质量安全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构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在线监管和溯源体系,具体对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进行追溯监管。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以点带面普及农产品追溯管理,让生产行为可追溯。

  17. 农村生态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针对农村生态脆弱等问题,建立乡村生态资源管理体系,通过采集农村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土地流转经营系统、交易系统等在内的数据,实现对农村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全面监控和指挥。

  18. 农村人居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建设

  构建湘潭市农业土地资源、环境卫生、河道管理、生态保护等信息库,重点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厕所粪污、生活污水的治理和监测,分析各片区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情况,及时预警生态破坏事件,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19. 农业生产废弃物监管系统建设

  构建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在线监管和溯源体系,具体对农药、化肥、地膜等投入品进行追溯监管。以规模化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重点,开展追溯试点,以点带面普及农产品追溯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综合整治,排查非正规垃圾堆放点,禁止垃圾露天焚烧,加快清理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特别是村庄内外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等问题。

  20. 农村物资回收体系平台建设

  布局构建农村物资回收体系平台,依托湘潭市供销体系,对农村物质回收再利用体系进行市场化运作,推进农村垃圾分类和减少农村废品的废弃污染。农村物资回收体系平台先期在湘乡市开展示范试点。

  21. 湘乡市东郊乡智慧绿色乡村示范片建设

  以湘乡市东郊乡为示范点,建设绿色生态示范村庄,围绕“庭院净化、村落绿色、道路亮化、环境美化”,全面实施村庄绿化工程,开展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基本实现“山地森林化、农田林网化、村屯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果化”的乡村绿化格局,打造具有湖湘特色的美丽乡村“湘潭样本”。

  (五)文明乡风塑造工程

  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巩固强化农村思想阵地。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加快“互联网+”智慧教育乡村延伸覆盖。推广“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在线培训。强化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建立“湘潭记忆”数字博物馆,推进“一山三书院”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数字化。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和网络巡查监督,建设乡风文明网络传播监督体系。

  22. “互联网+”智慧教育乡村延伸覆盖

  建设覆盖湘潭的县级教育城域网,建成湘潭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工程,以农村职业学校和乡镇农校为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优势,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

  23. “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在线培训

  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立由农业、教育、卫计、文广、民政、司法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宣讲团,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示范辅导、实地观摩、网络视频等形式,进乡入村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

  24. “一山三书院”数字媒体推广

  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创造相结合,大力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湖湘学派源头保护区内文物古迹进行修复、保护,重点利用影视、动画、图形、声音等数字媒体技术,振兴“一山三书院”(隐山文化、昭潭书院、碧泉书院、龙潭书院)。以“一山三书院”为中心,利用数字媒体学,以,做好文化产品的包装和宣传、传播好湘潭声音,扩大湘潭文化影响力。

  25. 乡风文明网络传播监督体系建设

  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数字化网络和广播村村覆盖工程。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依托乡村文化广场、网络场所,通过数字显示屏宣传乡风文明。加强网络安全应急处置,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

  26. “湘潭记忆”数字博物馆建设示范

  在全面普查历史文物、遗存遗址、古街道古建筑古民居以及民俗风情的基础上,挖掘一批具有浓郁乡村记忆的乡村,加强乡村“村容村貌、村民风俗、生活方式、传统道德”的全面保护、整修和恢复,建设一批“乡村记忆”博物馆(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开发具有“乡村记忆”的民俗节庆,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六)数字治理启航工程

  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互联网+党建”,实现“互联网+”农村基层党建平台的应用推广。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推动“互联网+”村务服务、政务服务、公共法律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深化平安乡村建设。以信息进村入户为抓手,推进“益村模式”的湘潭覆盖,打造“益农信息社2.0”湘潭样板示范。

  27. “互联网+”农村基层党建平台应用推广

  搭建农村基层治理系统,打造党建工作管理、党员在线教育、党群互动互信专区,对党务、党员进行线上管理,对党员、群众进行线上沟通,对党员进行线上评议。全面推进农村基层党支部“五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严格党内政治生活,以“主题党日”为载体,抓严抓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延伸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宣传、服务触角,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增强党员责任感、使命感,增强群众获得感、归属感。

  28. “互联网+”村务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推广

  创新基层服务模式,开发“互联网+”村务服务系统,推进村务处理、村务公示、村民议事等入网上线,落实“四议两公开”程序决策村级重大事项制度,丰富村民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载体与形式,推动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模式民主化、方式智能化,促进村级事务运行健康有序。

  29. “互联网+”政务服务乡村延伸覆盖

  首创镇村政务服务系统,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农村的应用推广,创新服务方式,简化办事流程,实现农村居民基本政务服务的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基本解决群众办事需求。

  30. “互联网+平安乡村”建设

  以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深度融合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重点场所、重要道路、重要区域和治安复杂乡村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实现基层服务和管理精细化、精准化。推行“平安智慧乡村”创建活动,推动基层农村社会治理向精细化、常态化、管理服务并重转变。依托互联网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严厉打击网络空间“黄赌毒黑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和境外宗教渗透活动。

  31. “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乡村延伸覆盖

  建立由热线平台、网络平台、实体平台组成的“三位一体”立体化公共法律服体系,抓好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站点和志愿点建设,全力推行村(社区)法律顾问制度,一村对口一名法律专业咨询人员,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落实好“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要求,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法表达诉求、解决纠纷、维护权益。

  32. “益农信息社2.0”湘潭样板示范

  依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社会协同的建设原则,建设“益农信息社”2.0农村综合服务平台,面向政府领导、涉农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通农户等各类主体,提供公益、便民、电商、培训等基础服务,以及招商引资、生产经营、社会化生产等特色服务,助力修通覆盖农村、立足农业、服务农民的“信息告诉公路”,实现服务延伸到村、信息精准到户。

  (七)信息惠民深化工程

  深化信息惠民服务。以信息为农为宗旨,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平台,建设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服务体系、网络扶贫体系。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重点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打造优质农产品供销电商平台示范。

  33. “互联网+医疗健康”乡村延伸覆盖

  开发“互联网+医疗健康”系统,加强对基层远程医疗和医疗智能诊断辅助的支撑,建成家庭医生签约系统,推进首诊在基层、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落地。加快健康卡与市民卡、社保卡的功能衔接,推广实现医疗服务全过程“一卡通”。

  34. “互联网+灾害应急管理”乡村延伸覆盖

  开发推广“互联网+应急与减灾防灾管理”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加强乡村应急管理与灾害隐患预防,强化风险评估与应急管理。借助最新技术手段,及时分发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实现减灾救灾工作的全链条、全过程管理。围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开展网上科普宣传,以电子宣传画、读本、手册等材料,推进应急管理教育进农村。

  35. 网络扶贫体系建设

  开发推广“互联网+精准扶贫”系统,实现扶贫和帮扶贫的系统化线上管理。基于数据互通、信息共享,精准对接扶贫需求,高效管理扶贫项目,实时跟踪扶贫过程,专业定制扶贫方案,并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打造点对点、面对面、心连心的扶贫模式。

  36. 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平台建设

  发挥人才在湘潭乡村振兴中的支撑作用,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平台,围绕乡村振兴人才建库、乡村振兴人才教育提升和外部人才引育等工作重点,提供人才简历库、人才需求对接、人才需求地图,让本土人才活起来,让外部人才留下来。依托乡村振兴人才引育平台,实施数字乡村专业化人才队伍培育工程,打造一支熟练掌握智慧农业信息管理、智慧农业数字化装备操作、电子商务运作等技能的数字乡村人才队伍。

  37. 农村土地经营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开发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系统,构建以区县为运营中心、乡镇为运营终端的网络体系,实现农村闲置土地的归集、生产、租赁、作业、金融贷款、保险、收购、包装、销售等全流程功能服务。开发宅基地流转管理服务系统,建立市、县、镇、村多级的宅基地流转管理服务网络体系,推进宅基地申请、审批、流转、退出、违法用地查处等的信息化管理,实现农村宅基地流转信息发布及需求方信息发布和对接,建设服务中心,统一窗口设置、统一工作流程,规范宅基地流转渠道、活动。

  38. “互联网+”乡村新业态建设

  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探索农业“+互联网”“+旅游”“+生态”“+文化”等新业态模式,按照“一个核心区、三大板块、两条精品线路”的总体布局,以“三山两水一湾”为重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特色民宿等,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水府庙库区为核心,开发湿地旅游休闲农业景观,打造渔业休闲品牌。以韶山银河旅游区为核心,紧扣水利科普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和生态休闲度假的主题,打造特色水利风景旅游区。以花石白石为核心,开展湘莲、特色水稻、万顷油菜连片规模种植,打造季节性农旅休闲区。参照“华绿模式”等新型农业种养模式,推广品牌农产品精耕细作的生产经营方式,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39. 优质农产品供销电商平台示范

  将湖南省特色优质农产品(国际)贸易平台作为优质农产品供销对接的“连接器”,面向全市主要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合作社提供电子商务服务,实现优质农产品产供销全产业链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及应用。加快优质农产品供销电商平台应用推广,加强电子商务宣传培训和指导,构建综合性规模化可持续为农服务体系。与涉农互联网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实施特色农副产品网上销售计划,开展“网上农产品直销”和“时令农产品预售”活动。

  (八)数字乡村一张图融合工程

  搭建地理信息平台,以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环境监测、产业发展、人员等信息为基础,建立农业资源、农村环境、农村社会治理、农产品电商、城乡信息等专题图,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实现农业资源分布、农业生产决策、农村环境监察、农村社会治理综合考核、农产品电商交易、城乡信息交互的“一张图”。

  40. 高性能GIS平台及数字乡村基础地理农情底图建设

  构建高性能计算架构的新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融合基础地理空间、高清卫星遥感、无人机、日常业务视频、图片、文档等管理服务数据,以矢量、二维遥感、三维实景形式搭建起湘潭数字乡村基础地理农情底图。

  41. 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专题图建设

  以高性能GIS平台农情底图、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物联网监测等信息为基础,实施以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为主体的农业资源、以农作物或农业生产周围环境各要素的生活环境数据采集、处理和整合,建立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专题图,实现农业生产资源、农村环境等数据可视化。

  42. 农村社会治理专题图建设

  以高性能GIS平台农情底图、地理信息、卫星遥感、乡村管理、党建以及人员等信息为基础,建立农村社会治理专题图,同时融合队伍调度、预报视频会商、决策推演、舆情分析、队伍考核、应急管理等数据,为领导层全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支持。

  43. 农产品电商及城乡融合专题图建设

  以地理信息、卫星遥感、产业发展、市场交易、企业等信息为基础,建立农产品电商、城乡信息、乡村振兴产业地图等专题图,进行深层次挖掘分析,实现农产品电商交易、城乡信息交互的“一张图”。

  44. 数字乡村指挥调度与运营服务中心建设

  整合数据业务、网络通信技术,搭建数字乡村线下实体,建成集指挥调度、视频监控、展示运营、应急指挥等于一体的物理空间,支撑数字乡村一张图有效运转。

  45. 农业产业发展一张图示范

  基于数字乡村基础GIS农情底图,融合特色农业资源与农村环境、乡村治理信息、乡村主题元素、城乡电商数据、产业发展等图件坐标基础,以空间数据管理平台一张图展示示范,统筹分析各区域农业资源现状、优势主导农业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为管理部门提供“一张图”管理,实现农业产业管理的可视化、可查询与可监测。

  五、保障措施

  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全市上下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着力强化统筹管理、政策支持、运营监督、宣传引导等六大保障,为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如期如盼达成建设目标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加强统筹管理

  由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盘安排,统筹管理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任务。充分发挥领导小组的协调指导作用,做好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和资源整合,定期召开组内专题会议,全面梳理与总结工作实施情况,整体部署下一阶段工作重点。建立完善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构建统筹协调、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二)完善政策支持

  依据国家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研究制订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确保有法可依。瞄准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任务,出台一系列有关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人才引育等的激励政策,对在全市数字乡村建设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企业、科研机构,在经费补贴、政府项目申报立项等予以倾斜。

  (三)创新建设模式

  探索构建政企协作、优势互补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将政府的战略规划、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与社会资金的管理效率、技术创新有机结合,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数字乡村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活力和创造力。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完善特需经营授权、政府购买服务的政策和制度规范,形成政府主导推进指挥管理类、惠民服务类工程,引导推进产业发展类、市场运作类工程的落地机制。

  (四)强化运营监督

  明确可持续运营是数字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新工作思路,强调过程管理,做好风险评估,确保项目工程平稳运行、持续发力。选择部分地区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开展数字乡村应用试点示范、区域试点示范,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累积经验、创造模式、全域推进。研究制定数字乡村工作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数字乡村考核与评价、监督与失误责任追究机制,跟踪评估各责任单位任务落实情况,促进建设目标按期实现。

  (五)明确责任主体

  健全落实主体责任长效机制,逐条明确牵头领导、牵头部门、参与部门及实施单位责任,切实做到责任落实、管理到位、监控有力。规范项目建设流程,具体由市委农办统筹指导,由各领域主管单位牵头提出领域建设需求,由各领域内有专长的企业负责建设运营维护。纳入智慧湘潭建设项目的,由市智慧办牵头协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和隐私保护,鼓励社会资本方探索对项目运营中所掌握的政府数据资源、公共服务等进行公益性开发和社会化利用。

  (六)营造良好氛围

  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积极探索典型工作方法,及时总结推广有益经验,重点展示信息化助农惠农的新成果,定期开展数字乡村优秀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活动。创新宣传方式,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充分发挥主流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作用,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做好网上舆情引导,为全面实施乡村镇振兴战略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附件

  湘潭市数字乡村发展工程及专题任务实施计划

  本规划立足实际现状需求,着力未来五年,整体规划湘潭数字乡村建设工作,具有切入点多、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拟以2019年-2020年底为第一阶段,以2021年初-2022年6月为第二阶段,以2022年7月-2023年底为第三阶段,分职能、按步骤、有重点地落地实施一批工程及专题内容,具体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软件开发等。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说明:

  1.本规划中的工程及专题任务划分为三大实施阶段。在该阶段实施的项目统一标注为“˜”;在该阶段不实施的项目统一标注为“š”。

  2.本规划中工程及专题任务的建设主体为“牵头和配合单位”。

  3.本规划中涉及的“政府主导”和“市场主导”主要以投资来源作为区分依据,标注为“√”即表示为该类投资来源。

1人点赞

相关推荐

中国第一美女黑客,崩溃3000台国外计算机,身价过亿却至今单身
万象财经|2019-09-26
“城市超级大脑”亮相数字中国成果展助力打造智慧城市
人民网福州|2019-05-08
吕焕斌:芒果TV APP激活量超7.35亿 全平台日活突破6800万
爱问的毛毛虫|2019-05-29